第四十八章(1/2)
第四十八章
林林提议约在咖啡馆,郑木没同意,他要去茶楼,具体地点他指定。林林到了才知道,这茶楼是郑木投资的。林林到地方,郑木已然香茶玉盏地候着。
坐下,品上香茗,林林开篇点题,先说明了想做郑老师小说的意愿。这话,林林说了不是一两遍,邮件,电话里都谈过。现在是当面表明心迹。林林还特意提到,顾青云老师也跟星火合作过,又说,“你们这代作家里,我最想出版的,一个是顾老师,一个是您。”
郑木问为什么。
“实话实说,”林林放下茶盏,“您二位,最有大家气象。”
郑木说反话,呵呵地,“评论界可不这么认为。”
林林随即道:“有些话,按理我不该说,但在郑老师面前我有什么说什么,说句不好听的,他们那是嫉妒,搞文学挣到钱,或者说在文坛和影视界能够打通,纵横驰骋的,也就您二位。”
郑木很是得意,微笑不语。享受着。
林林继续说:“这不公平啊,赚到钱了,就活该被排挤,活该被说成没有文学性,而且我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小说就非得写得一点可读性没有,在叙述上怪里怪气,那就是好小说了?我看未必。”
郑木问:“你喜欢的作家作品有哪些。”
林林问是现代还是当代。郑木说当代。他想听她对活人的评价。林林随即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很好,但叙述太不讲究,流于通俗;王安忆的《长恨歌》很好,但全在叙述,故事莫名其妙;贾平凹是文化符号了,但我最喜欢他的《废都》;严歌苓也不错,叙述有力,故事饱满,郑老师跟严老师类型相近。但郑老师您胜在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
这一番高级奉承,郑木不由得心花怒放。但脸还是绷着。
林林追着道:“郑老师,您的新作签了,我知道。”
郑木不好意思地,“没办法,都是老朋友,抹不开面子,”停一下,又补偿,“其实他们对我的了解,不如你。”
林林低头甜笑,“让老师为难的事,我不会做的,”一扬脸,“老师的书,我想要做一套文集,您七部长篇,新的旧的,一起做,书不单卖,论套走。这样也就不会冲击你在文艺社的新作。”
郑木迟疑了一下。
林林再次捕捉他的微表情。眉毛动了动,眼皮眨得很快。林林深劝:“这种情况在出版界很常见,平装精装分开授权,还有文集授权,我觉得那边的编辑应该可以理解。”喝一口茶又说,“而且像郑老师您这种级别的作家,出书,不能说单本单本蹦啦,得集团作战,想想,书店里是吧,一排,那是什么阵势,呵呵,谁都知道新书好,抢新书,那老书就不用照顾啦?同一个作品反复推出不同版本的过程,本身就是将作品、作家经典化的过程,莎士比亚的书出过多少版本,数不清。”
郑木被林林说得有点心动。喉结滚了滚。
林林继续说,“郑老师,您放心,我签您的书,新书老书一视同仁,都按我们给顶级作家划的杠杠付稿费。”
郑木连忙说:“这倒是次要,我不缺钱。”
哦呦,说得真直白。
又改口:“也不能说不缺,而是不看重,人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
林林笑着道:“您是不缺钱,可我们还得按照高标准给,这是尊重,您身价摆在这儿呢,不能掉价儿。”行云流水一番拍捧,郑木服服帖帖,合作的事,口头答应了。跟着,林林又陪郑老师吹了一会儿牛皮,谈谈音乐,谈谈收藏,一下午的时间就那么打发了。
月度选题会,林林把郑木的选题报了。吴冠支持,分社内自然无人反对。上大社选题会,通过的也还算顺利。林林志得意满,觉得一套“文学小丛书”,一套“郑木文集”在手,自己的出版事业,终于算有了点小成绩。
有这几本书垫底,林林终于感觉不那么“虚”了,可以算是个名副其实的“资深编辑”了。有意思的是,这次选题会,吴冠也突然发力,报了某著名小说家的官场小说两本。自己做,不派给属下。
林林理解是:第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好书,吴冠当然想着自己;第二,吴冠偶尔也会弄两本“门面书”,以证明自己人脉充足、宝刀未老。
有一次,吴冠揶揄林林,“我们小李同志,现在是著名文学编辑了。”当场听着不觉得什么,后来林林跟老邱学了,老邱提醒道,“你要注意了,别功高盖主,该把心思放在家里了。”
林林反驳,“我的天,主任没那么小心眼,我这刚刚开篇,还没百花齐放呢。”
“文学小丛书”稿子齐了,林林连天加夜做完初审,在系统上填了报告,把稿子递给吴冠、胡明月、戴琪三位副高以上职称的编辑复审。郑木的稿子,还在磨合同。
难得松快几天。上着班,林林就看看网页,摆弄摆弄花草,这段日子忙,桌台上的仙人掌都快干透了。林林拿着剪刀修剪花枝,志闯抱着稿子来了。
“李编辑。”他带着笑,笑里都是心怀不轨。过去他都叫林林、林子,现在改称李编辑。以示区分。他陈志闯现在是三分社的分副社长,负责分社的日常运转等事务。
林林擡头看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