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2/2)
林林诧异,过去从没有人跟她这么说过。
“怎么报答?码洋?回款?”林林提着口气。
虞国光呵呵一笑,“那算什么,人家要的,是你得跟他们一道儿,变成同一种人,说得不好听就是你必须学会‘同流合污’。”
头皮发麻。
不得不说,虞国光说到点子上了,这么久以来,她李林林跟吴冠关系不好吗?不愿意跟着他干吗?不是的,可翻过来倒过去,她老觉得自己跟吴冠、跟志闯,乃至于跟桃根、吕薇,都融不到一块去。没有好坏。纯粹不是一种人。她想得简单,追求纯粹,只想做点好书。可他们不是。或者说,她相信吴冠曾经也跟她一样,但生活改变了他,现在做书,对于吴冠来说,只是升官的阶梯。说到底,她走的是专业,他们要走的仕途,做书也仅仅是他们走仕途的工具罢了。
虞国光端着咖啡,在办公室踅着,“反正,今儿话我放在这儿,两个保证:第一,保证你在那儿不会待一辈子;第二,我们公司保证永远向你敞开大门,你来了,就是副总监。”
林林坐在那发呆。
虞国光又说:“你是个好编辑,感觉很敏锐,眼光很毒,但是,做书,光靠这些是不够的,一本书想要出来,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哪个环节掉了链子都不行。”他放下咖啡杯,手势像演讲,“想过做大畅销书么,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只要你待在星火,永远做不出大畅销书。这辈子做编辑,出大畅销书,那是有几分命数的。多少编辑做了一辈子也做不出来。能站在山尖尖上的,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文化苦旅》的编辑么。”
林林问他怎么了。
虞国光道:“做完《文化苦旅》之后,辞职了。”
林林问为什么。
虞国光笑着说:“可能有别的职业打算,但或许也是高处不胜寒,这一辈子,哪还有另一本《文化苦旅》等着他呢。”
“我不指望遇到《文化苦旅》。”林林只好用调侃掩饰。虞国光沉吟片刻,才郑重其事道,“你的价值,明白吗?人活着,总要证明自己的价值。”顿一下,最后说,“你应该释放你的价值。”
从虞国光那儿出来,李林林头蒙蒙地,她觉得好像挨了当头一棒喝。过去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隐隐约约为之苦恼的问题,仿佛被撒了显影水,清晰了,明白了。
顾青云两本书的命运已经向她证明,在星火,做文学书,做不出什么大名堂。可是,一时半会儿,她又舍不得星火社带给她的那份安稳。她总觉得自己能在夹缝中生存,打游击似的,顾青云的书、文学小丛书、郑木的书不都是这么拿下来的么。环境是一定的,在乎个人选择。她能实现价值,她的要求不高。林林心中沸腾了一阵。几天过后,单位的同事们又开始为算奖金的事吵嚷,虞国光的“金玉良言”,也便抛诸脑后了。
林林原本以为自己不在乎钱,对她来说,年年如此,今年并无不同,然而,不患寡而患不均,数字一算下来,每个人去签字,同时能够看到别人的钱,志闯的年终八万八赫然在目,林林也没法淡定了。
她八千都不到,只有志闯的零头。
每个分社都有放卫星的。一分社孙雪梅笑傲江湖。司社没来之前,她就是最高年终奖获得者,司社来了之后,算法变了,她更是。今年拿了十二万多,嘴笑得合不拢,见谁都摆出一副招兵买马的架势,“跟不跟孙老师一块发财?”
二分社,张红娇破十万。葛文婷小八万。项目部,刘念小八万。
发行部,常晶晶过五万,其余哀鸿遍野。
三分社呢,除了志闯没人过两万。
吴冠升了职之后,开始拿年薪,不进入年终奖考评。分社内抱怨不断,大川更是嚷嚷着,让志闯把钱拿出来,劫富济贫,均分给大家。
王萌道:“干了一年的活儿,怎么就一个人胖了,其他人都瘦得跟灾民似的。”
戴琪道:“算法有问题。”
胡明月说:“不尊重编辑。”
底下小编辑们更是嘈嘈切切,整个分社,只有李林林和刘桃根缄口不言。志闯却跟没事人似的,他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进进出出以一如往常,有抱怨,他装听不见,真传到耳朵里,谁说的,他就找谁谈话,用唐僧似的车轱辘洗脑,念得你没办法。
大家发现志闯做思想工作有个特点,就是无论你说什么,他不接收,交流是单向的,他只说自己的,说到你接收为止。
年前选题整理,大家同仇敌忾,一起罢工,不接收志闯的选题了。可是,有些小编辑,没选题又不能存货。千钧一发之际,桃根站了出来,他有一些存货,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小编辑们恨志闯,故而更加倒向桃根,一时间,桃根变得很有几分德高望重,连一向桀骜不驯的大川、始终吹毛求疵的王萌都尊称他一声“根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