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2/2)
林林发现,北方分社的运营状态和虞国光描述得略有不同,虞向她的传达的信息是,来这儿什么都可以做,没什么限制,但实际上,公司里那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天然就使得选题方向上存在一道红线。
独立运营,自负盈亏,每年还得向总部缴纳一定的利润,北方分社在坚守文化品位的同时,务必要盈利。这种压力,无形中影响着每个编辑的选题抉择。文学小丛书那类书,在星火可以出,装点门面。到北方分社就不可以。这里历史短,没有那么因袭,不端着架子,不需要那么多虚头,公司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做这门文化生意,打品牌也是为了赚钱,然后,生存下去。
公司明面儿上的选题方向有那么几个:一、畅销书。这是虞国光反复强调和主抓的;二、新锐作家的书,寻找有卖相的;三、港版台版外版书的引进;四、数字、游戏、动漫、有声、影视IP的衍伸。但在林林看来,这几个方向其实有重叠,归根到底三个字:得能卖。
因为目标明确,公司的人事斗争较少,员工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编辑要好稿子,发行要多铺货、多回款,营销要多宣传,出版要管好印务,星火的闲事在这儿不多见。说白了,这里不养闲人。凭真本事吃饭。员工的晋升规则也比较简单。就编辑这块来说,最底层的文字编辑,然后是策划编辑,再往上是副总监,做什么位置,就要承担什么责任,文字编辑看稿就可以了,策划编辑就必须拿稿子,副总监得为小团队的产能负责。跟中学时代考试排名似的,成绩提高了,进入好班,成绩下降,也能回归到差班。机制灵活,流动方便,也很能激发人的自尊心和斗志。
公司不包午饭。有餐补,中午这顿,员工多半带饭,少部分会点外卖或者出去吃。但星火社那种一到午饭时间,大摇大摆放风的状态,这里是没有的。吃着饭还在看稿子,中午抓紧时间休息,下午一上班又要有饱满的工作状态,员工们的工作内容基本饱和,个别不饱和的,表面上都能看出他们的危机感。
员工汰换率高。尤其编辑部,林林来司不到一个月,产品经理走了三位,又招聘来两位。所幸,她手下那两个小孩还在。她刚来,没有选题,她们主做上一任副总监留下的稿子。林林感觉到压力了。大小她是个领导,拿着工资。对上,她不想让虞总失望,对下,她得让孩子们有活儿干,她不允许自己被这些后辈瞧不起。她能感觉出来,虞国光对她,是有期待的。光郑木的稿子,他就“不经意”提了两次。
林林对老邱说:“你看,压力是无形的。”
老邱不以为意,吊着气儿说:“那不然呢,人家这么大代价把你挖过去,难不成是为了培养你?”哼哼两声,继续,“人家看中的是你手里的资源和你开发选题的能力,看中的是你能为公司赚更多的钱!兔死狗烹。民营公司,可不像星火那样,舒舒服服地,永远不裁员。”
林林不出声,儿子跑过来,她一把搂住了,帮他拍打衣服上的灰印子。老邱打趣:“后悔不。”
林林不屑,“说什么呢,好戏才刚开始。”
她必须尽快证明自己的价值。
资源。资源。还是资源。离开星火之前,林林就清点过自己手头的东西,这几年,作者是结识了不少,但“有效”的不算多。补贴书,北方分社做得少。小作者估计虞国光看不上眼。剩余几个大作者,郑木被锁在星火,顾青云有待联系,只有文学小丛书里的楚老师还算能够得上。林林打算以楚老师为突破口,打响来北方分社的第一炮。
快春节了,公司算分成,林林虽然没有产出,除了工资照发,虞国光还给了林林一个红包。不算小。以资鼓励。林林压力更大了。
她敲敲虞国光办公室的门。虞国光擡头,还是那种笑容。林林上前,“虞总,无功不受禄,奖金我不能要。”
虞国光说:“中层都有,我看好你。”
行吧。那就士为知己者死吧。
年过得没心思,但跟作者联系却很积极,过去,逢年过节,给重要作者发短信是一定的。不能群发,要量身定做。顾青云、楚老师,她都打电话过去,温馨问候。当然,这个时候是不适合谈稿子的,离职前,林林已经知会各位老师,她换东家了。如今再来电话,又满腔热情,作家们都明白她的目的。都是明白人。做个铺垫。不过郑木的电话她没打,她现在不适合在郑老师面前晃,怕他生气。
王萌来拜年,林林趁机询问郑木稿子的情况。王萌瞬间抱怨开,愤愤然,“被刘桃根截胡了!”林林一笑,她早有预料,桃根现在修炼得雁过拔毛。这一大块肥肉,不让他吃,现实么。
王萌继续道:“林林姐,我跟你说还不如让闯哥当领导呢,你都不知道刘桃根有多可怕,现在出版社有三大魔头,胡明月,刘桃根,陈志闯!只要系统走到他们那儿,就没有一次痛快的!虐人那个虐的呀!”
林林哎呦一声,道:“张红娇成好人啦?”
王萌说:“张老师现在特慈祥!”
林林还想顺嘴问问吴冠的情况,可话到嗓子眼又咽了下去。走都走了,吴冠过得好不好,跟她没关系,她必须控制住自己,不能过度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