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1/2)
第九十九章
一场例会,崔笛韵碾压了众人。这份惊叹直到林林和沈幼回到办公室还没消散。沈幼站在办公桌前,手里端着马克杯。林林见她神色不大自然,安慰道:“没事,慢慢来。”沈幼苦笑笑,“习惯就好。”又说,“都是熬资历。”这话林林不赞同,资历虽然重要,但眼下行业本来就趋于夕阳,自己不主动出击,一味熬资历,恐怕也熬不出什么。
她们所处的时代跟编辑室“三巨头”的时代毕竟不同了。说白了,那批人吃得还是上个时代的红利。那个年头,文学是社会的“主流”。读者多多啊!书业繁荣。而她们的资源基本上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现在不一样了。文学出版行业在分裂。过去,纯文学也能畅销。现在是难上加难。而那些畅销的所谓文学书,多半又是鸡汤。那是林林和文艺社的编辑瞧不上的。网络文学繁荣,但良莠不齐。有的长篇累牍,不大适合出纸书。当然,关键还是质量。既然在文艺社做编辑,质量上还是有要求。这一样来,可供选择的作者就少了。
纯文学作者很多都是期刊作家。长篇写得少。写长篇的,能卖的又少。放眼当下,整个纯文学出版市场,还是靠早已成名的五零后、六零后作家撑着。七零后趋近于无声。有声的也不畅销。当然也有个把冒头的。比如崔笛韵正在做的网络文学起家的女作家。八零后作家还没真正成长起来。有号召力的那几位,可能也不需要在文艺社出书。归根结底一个字:难!还怪沈幼天天坐冷板凳么。
林林顺口问:“那喻老师、殷老师都做什么?”
对于同屋的两位,林林还不算了解。
沈幼朝外面走了几步,伸脖子看了看,见里屋没人,才说:“喻老师不愁,早些年拿下了一批港台作者,稿子多得做不完,吃到退休都没问题。”喝一口水,继续,“殷老师做教材比较多,也有补贴书。”
林林没再多问。两个人坐下办了一会工,皆沉默无言稍后,宋雁走进来,抱着一堆纸稿。有不少套着牛皮信封。林林连忙接了,堆在桌上。
宋雁道:“都是自由来稿,你们翻翻,看有没有好的,其余的退掉。”又补充,“退稿信写一写。”
林林和沈幼应答着。这一写就写到下班。文艺社这点好,时间机动,大部分编辑,四点多就能走。晚上到家,老邱问林林开会情况。
李林林叹息,就说了两个字:“难办。”老邱笑,“干吗,没进去的时候,难办,怎么进去了,还是难办。”林林道:“有什么难理解的,射雕英雄传看过么。”
老邱说当然看过。
“刚开始看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江南七怪特牛,柯镇恶就是天下第一,”林林忙着帮儿子做手工,“后来才发现,厉害的人多着呢。”
“怎么,被人挤兑了?”老邱追问。
林林说那倒没有。
老邱说:“你刚进去,先观察,背后那些关系你都不知道,等摸清楚了再出手不迟。”
林林无奈地,“关系再清楚,没有稿子也不行。”
老邱揶揄,“你呀,永远没稿子,现在到文艺社了,组稿子还能是个难事?多少作家求着你们出书。”
林林还是那话,“总不能赔钱吧。我是做书,不是做慈善。”
老邱说:“你不是还要培养年轻作家,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一提到这儿,李林林面目就严肃了,“肯定是要做原创,但底线是不赔钱,而且需要契机。”
次日上午依旧是写退稿信。这方面林林有经验,带着沈幼做。中午吃饭,依旧跟唐嫚儿组队。说实话,接触了几次之后,林林不大喜欢小唐。太世故。心眼太多。换句话说就是,她对人事斗争的兴趣,比做书的兴趣还大。
这是个麻烦人。
因此,在唐嫚儿面前,林林说话尽量滴水不漏,她说同事坏话,林林从不附和。沈幼呢,基本是个木头美人,不时沦为唐嫚儿的捧哏而不自知。
午饭提到崔笛韵的选题,唐嫚儿又哇哇开了,“你想想,她一年能挣多少,霍明远的书是她的,顾青云的书是她的,那量,大的吓人,更别说还有其他常年吃着的红利,崔老师年底少说也有几十万奖金。”
诱人。林林心动。文艺社编辑普遍穷。但也有富的。且贫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唐嫚儿略气馁地,“咱们社,就是青黄不接。”
林林引逗她,问何出此言。
唐嫚儿道:“过去还有人谈文学,老编辑也肯‘传帮带’,现在谁干?资源就那么多,退休了都不会放给你,人家直接返聘,继续掐着!年轻编辑根本拿不到名家的稿子。”
沈幼道:“所以只能挖掘新作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