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我们走向康庄大道[九零] > 第086章

第086章(1/2)

目录

第086章

姜崖请竹小蝶在县城大十字一家刚开的快餐店吃了顿便饭。两人走出来时,刚好对面是新华书店。竹小蝶t不过是擡眼看了一眼书店,姜崖就说自己想去书店逛逛,问她是否要同去?

竹小蝶惊讶了一声而后乖巧点点头。原本每个周日下午她都会来书店蹭书看,今天回竹坑乡耽误了时间。

书店内零零散散几个人,白炽灯下唯有一排排书孤孤零零地躺在那里。现在这个时代,爱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是来,也多半是家长带着小孩买辅导材料。

售货员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手里的蒲扇,两眼无神发呆。有人进来也不愿擡眼瞅一下。

姜崖当然不是要买书,他随意翻着。竹小蝶先是在高三辅导材料那边停留了一会,又转到落满灰尘的法律书籍那一排,当着姜崖的面她当然不好意思翻看,就在犹豫之际,售货员突然诈尸式喊道:“不买就别看。每个周末都来看,看来看去就是不买。既然买不起就别看啊。”

竹小蝶的脸腾一下红起来。法律书动辄几十上百块,她哪能买得起。

姜崖沉着脸把她拉到一边,“谁说看书要掏钱?你这里有明文规定吗?我们看书时候轻拿轻放又没有折损,你这话说得好没道理,也不礼貌!”

售货员气得半死。他可是在西河县唯一的新华书店上班,而新华书店可是国有单位……要不是这几年效益不好,他今天的语气可能更嚣张,连门都不让他们进来。

“反正要买就买,不买少看。就因为都是你们这样的人……”他话说说完,就因为买书的人少了,工资发得越来越迟,原来越少。

姜崖倒也知道新华书店现在面临着许多民营书店的竞争压力很大,但不管怎么说,不求思变,哪怕是背靠国家系统,不遵循市场规则,也终将被淘汰。

姜崖无意与售货员多说话,他带着竹小蝶走出来。夜晚的风吹拂在两人脸上,两人同时吐了一口气,而后相视一笑。

“你要是想看法律书的话,我那里有很多上大学时候的教材,可以拿去先学。”

竹小蝶像是被猜中心事一样,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我不爱看……”

姜崖认真道:“喜欢就是喜欢,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竹小蝶抿着唇,不说话了。

“还有,我抽空去咱们县的图书馆给你办张卡,你周末去那里看书,又安静书又多。”

竹小蝶的心头再次暖得一塌糊涂。面前这个男人每天要操心的事那么多,却还在为她操心。她何德何能?

姜崖开车把她直接送到县高门口,又临时跑到旁边的文具店,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她买了一大包东西,塞进她怀里后说:“赶紧进去吧。”

竹小蝶想拒绝都拒绝不了。

“那个,我今天回去报名了。”

姜崖笑起来,“我知道。学海跟我讲了。”

竹小蝶认真道:“我就想参加。”

“那就祝你玩得开心。”姜崖依旧笑,“你唱得很好,我也预祝你取得好成绩。”

竹小蝶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嗯了一声,转身进了被夜色吞没的学校。

*

1996年的国庆与众不同。祖国每一处山水,每一方水土都已做好准备,迎接明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所有人通过电视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八组大型花坛。六边形巨型宫灯高达八米,气势恢宏,形制典雅,花灯轴心是香港回归的画卷,预示着这一举国同庆的大喜事马上就要来了。

与此同时,在距离北京西南方向千里之外的西河县竹坑乡也正在为欢度国庆举行盛大的山歌赛初赛。

从西河县主要进出交通入口,到竹坑乡主要街道,到处张灯结彩,红色横幅悬挂。

#金竹村杯山歌赛欢迎您#

#我为祖国唱山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竹坑乡山歌赛欢迎您#”

#你唱我唱大家唱,山歌让我们一家亲#

这些横幅彩灯直接把气氛值拉满。

初赛在竹坑乡明清一条街山陕会馆里的古戏台上举行。要说这山陕会馆也是当年竹坑乡各地会馆中首屈一指的一处。它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合伙在竹坑乡这一水陆交通商贸要地建立的聚会场所。山陕会馆不仅在众多会馆中占地面积最大,而且保存最为完好。从山门进去,迎面看到的就是高擡一层的古戏楼。戏楼横跨三间房大小,雕梁画栋,形制优美。跨过戏楼是钟楼,以及供奉关公的春秋楼。原来里面还有关公夜读《春秋》的雕塑,后因战火丢失。

国庆第一天,往日寂寂无闻的山陕会馆人山人海。戏台前坐满了人,山门上站满了人,两棵痒痒树上爬满了人,哪怕连院墙上也探出一颗颗脑袋。

经过一月的宣传和海选,这次初赛总共有125人参加,男性45人,女性80人,最大年龄者是来自竹坑乡银峡村的姬条儿,老太太今年80岁,最先年龄者则是金竹村的竹小蝶,今年19岁。

市电视台也安排了工作人员在最佳的拍摄位置,录制这次旷古无闻的山歌赛。大家伙都没见过他们手中黑黝黝的器材,更是对那个可以摄入人影的镜头充满好奇,好多人尤其小孩们像小尾巴似的紧紧跟着,探头探脑地议论着。

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姜崖专门派了两个人跟着保护器材。

宋香巧、梁有仙、安庆生、廖婶、程宿等人纷纷出现在戏台前,他们按照手中的演出邀请函所标注的位置依次落座。

“咱这一个村的还不能坐一起啊。”安庆生忍不住慨叹道,话音刚落瞧见梁有仙竟然坐在他身边。

梁有仙拄着拐杖,稳稳落座,笑呵呵地说:“一个村就25张选票,咋?你们金竹村坐一起抱成团最多就25分,再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有人想选别的,万一被你一个眼神杀过来只能选你们村的,那岂不是没有公平而言?”

为了保证这次山歌赛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按照姜崖的设计,竹坑乡25个行政村每村发放20张演出票,总共500张票,也就是五百个人有资格进入山陕会馆戏台前的大众评选区。

大众选票每人一分,共500分,加上五位专家,每位专家100分,共一千分。山歌演唱选手分别获得大众评选分数和专家评选分数,两者相加,按照得分高低排序。

初赛结束后前20名进入半决赛。也就是说,差不多6个人中有一个人能走到下一关。

500个人坐在台前,乌泱泱一大片,每个选手表演完都要立马计算总得分。大家伙又是第一次搞这种事,难免乱七八糟的,如果速度不加快,效率不提高,怕是十天都搞不完。为此姜崖打乱500个人的座位,同村人尽量不坐在一起,而后以矩阵的形式,每25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个统计者兼唱票者,在大家监督下计算每个选手的得票数,最后由主持人王学海统一计算,得出最后得分,而后依次排序。

安庆生耸耸肩,“咱们各凭实力说话,哪个村的唱得好,就算不是本村人也会投票。你比我活得长,总也比我想得通吧。”

梁有仙一脸淡定。他们村的张建德、王桂芬夫妻两人,是梁家洼山歌团的顶梁柱,唱法纯熟,张嘴就来,还上过市大剧院和电视台,舞台经验丰富,上次在平浪宫前的海选中,他们夫妻两人一出来随便唱两句就赢得满堂喝彩,这样的选手参加乡级别的比赛,冠军还不是手到擒来?

凭实力说话?他手中的王牌实力肯定没说话。

安庆生知道梁有仙心里想法,他老神在在,一点也不急。先不说金竹村这次报名参赛的人数不少,在这群选手中还有一张小王,一张大王,往戏台上一扔绝对能震出声响的那种。再说,他们金竹村是这次山歌赛的赞助商,每次主持人念台词的时候都要把他们村的名字说一遍。这脸面,这效应,这影响,说都不用说。

一大清早五百位大众选手就已经落座完毕,初秋的日头惬意地铺开温润的光,将这座古老的戏台包裹着。台前第一排坐着五位专家评委。

这是依据比赛组织委员会的安排,并依托老袁的关系请来的大咖。第一位当然是西河县宣传部部长丁佳慧,这可是重量级别的领导,代表了县政府对这次比赛的重视。第二位是县文化馆馆长巩仁,这也是重量级嘉宾。这位巩馆长长期关注西河县文t化建设,而山歌作为西河县的文化代表,文化馆自然更为重视。姜崖拿到的那本《西河县山歌集》就是他组织编制的。

第三位专家是65岁的戈明德。在戈明德身上发生的传奇故事,要不是老袁提及,姜崖压根都不晓得西河县还曾经有这么一段历史和厉害人物。

话说当年年仅23岁的戈明德是彼时西河县文化站站长,有一次他去竹坑乡采风,被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好风光震撼,当场写下一首歌词《丹江风光世无双》,后来又查了查西河县的山歌曲调,给这首词配了《绣手巾》的曲调。这首山歌的曲谱被选上省《文艺》《文学》等多个刊物,再后来,省文工团的领导下来采访,听到这首山歌非常喜欢,当场带走了这首歌的曲谱并让团内文艺工作者进行演艺。1959年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丹江风光世无双》被选送进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得到了领导人的极大夸赞。然而,后面动乱年代,这首山歌因为只写景不写人,无视劳动人民,受到极大批判,包括创作者戈明德也被牵连。这首《丹江风光世无双》好多年都没人敢提及。如今时代不同了,文化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值得纪念的历史更无需遮遮掩掩,更应该借山歌赛这个机会走到台前,继承并发扬山歌文化和丹江文化。

第四位专家是市大学历史系教授苗秋月。这位苗教授著有关于丹江、西河县楚文化等方面的专著,对山歌也颇有研究。第五位专家则是老袁。老袁曾经全程参与西河县山歌集的编纂工作,当年他跑遍了十里八乡,驻扎村子,耐着性子听老头老太太唱山歌,仔细记录歌词和曲调。要说他深藏不露,姜崖提出由他做专家评委,包括母亲姜春都惊呆了。这个成天痴迷在丹江边钓鱼的老头竟然还痴迷过山歌研究?

上午九点,比赛正式开始。

王学海一身西装,精神抖擞站到戏台上。两侧锣鼓震耳,一番开场后,在话筒的电流兹拉声中,他高喊道:“第一届‘金竹村’杯西河县竹坑乡山歌赛正式开始。”

“本次山歌赛由竹坑乡金竹村倾情赞助,联合组织。初赛选手共125人,我们将通过三天比赛,选出前十名进入半决赛。进入半决赛的十名选手将角逐冠亚季军的争夺。最终,本次比赛产生的冠军将获得5000元现金奖励,亚军获得3000元现金奖励,季军获得1000元现金奖励。现金奖金由金竹村倾情赞助。”

“奇观蛤I蟆洞,避暑金竹村!金竹村欢迎您!”王学海最后又重复了一遍金竹村的宣传口号。

宋香巧、安庆生等金竹村人脸上露出止不住的笑容,连腰杆都挺直了几分。王学海多说几次金竹村,现场的人就多听几次,电视台的摄像头里就多露脸几次,这成倍的宣传力度可是旁的宣传途径难以比拟的。

王学海继续介绍了比赛的规则制度,并着重介绍了五位专家评委的姓名、职业、专业领域等。

“五位专家评委将在每位选手表演完后打分,也请在场的五百位大众评审珍惜手中的选票,选出那些能够体现我们西河县山歌这一文化瑰宝的优秀演唱者。”

王学海话音刚落,现场响起震耳的鼓掌声。

站在戏台东侧的姜崖忍不住笑起来。在此之前,想必乡里人能看到的比赛也就是电视上那些运动比赛,几乎没有看到娱乐性的比赛,更何况,此时此刻他们竟然坐在自己熟悉的戏台前,正儿八经地做起了评委,不管他们是男的还是女的,种地的还是打工的,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只要好运气抓阄到了入场券,就能在这里行使自己五百分之一的权力。

这种体验前所未有。

125位选手也是通过抓阄的方式选择出场顺序。张建德王桂芬夫妻两人运气特别好,直接抓到了号码牌1,作为第一上场的选手为大家表演。

梁有仙气定神闲地摸着胡子,“真是天选第一名啊。125个数字他们竟然摸到了1!”

安庆生懒得搭理他,自顾自地擡头看风景。

“安老头,你可别嫉妒英才,不把你的选票投出来。”梁有仙激将道。

“彼此彼此。我们村的选手上台表演,你也别藏着掖着,明明他们唱得好你却不投票。”

梁有仙:“我哪能跟你一般见识。”

安庆生:“哼!”

两看相厌,瞬时扭头不搭理对方。

不愧是这届得冠热门选手,只见张建德先上台,一改平日奶油小生帅气模样,竟然装扮成了地地道道的媒婆。红巾包头,描红画黑,尤其唇角那一枚典型的媒婆痣直接把喜剧感拉满。两只小脚在台上那么一迈,踮来踮去,小碎步走得活灵活现。

他这个模样一站到台上,顿时迎来哄堂大笑。不管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被这一出惊住了。

梁有仙连声说好。

安庆生连声哼哼。

锣鼓声起,轻佻恣意,张建德喜滋滋地叼着根烟管,好似在田间地头闲逛般,迈着小脚,哼唱道:“东庄西庄把媒说,又得吃来又得喝,整天乐呵呵。不出力来不干活,大把票子我兜里搁。”

十足十的媒婆样子跃然台上,就连台下的五位专家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来自民间的创作题材总是这么令人感同身受。

“说媒就得眼皮活,见机行事不出错,一迈咱就过。整天能把嘴说破,实话没有假话多。谁家说媒要找我,我明里不缺暗里缺,只要我能挣到钱,管他谁死还是活。”

“缺”字在竹坑乡本地话中就是坑人的意思。媒婆坑完女方坑男方,两头混吃混喝,这在过去常见,现在也有。大家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张建德这损人唱词一唱出来,好多人都觉得说到自己的心头窝里了。

唱到这里,张建德停下来,笑嘻嘻地念道:“哎呦,这日子过的,这成不成酒三瓶,我孬好弄瓶小酒喝。”

“东庄有个大麻脸说给西庄的有点豁,这南庄有个小秃子说给北庄的有点瘸,哎,这就叫秃对秃,豁对豁,麻对麻来瘸对瘸。我孬好给他凑一窝。”

这几句急促有力,押韵有趣,活脱脱当代民间rap。

“都说媒婆没好货,好人也得顾生活。”最后一句总结,将媒婆细腻真实的心理生活描绘地活灵活现。

而后“媒婆”来到西庄村,王桂芬扮演的“豁牙女”上台。美女往丑里扮演总还是好看的。即便王桂芬用黑色墨水将大门牙给涂黑,也不能说她是丑女。

大家都看习惯了张建德和王桂芬夫妇扮演的哥哥妹妹,突然看到他们一个男扮女装变媒婆,一个美女扮丑变黄花大闺女,这种反差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东庄有个好小伙,有房有车有良田。”

“豁牙女”娇羞一笑,问,“房是什么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