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有局限性的,以今看古是我们的傲慢(1/2)
我有太多想说却不能说的事,很多人总是喜欢拿现在,去评判过去。但是他们往往忽略过去的客观条件,过去的现实环境,过去的真实成就,过去的原始积累。
他为现在人民所打牢的基础,是我时至至今都觉得除了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能做成的事情。
你所看到的未必真实,好好的去了解那一段历史,你会明白他做的事有多么逆天。
如果用我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彻底的还权于民,彻底重塑自人类诞生之初的社会形态,他要消灭阶级矛盾。
当我深入去了解,我震惊之余,还有遗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背叛他的信仰,他坚定的在人民这一边。
潮水褪去,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历史终将会把他推向他应有的高度。
五千年,唯此一人。
现代人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喜欢用今天的道德、价值观和认知标准,去评价几十年、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人。这种做法看起来“进步”,实则是一种“历史傲慢”。因为你已经拥有了比古人更丰富的知识体系、更成熟的制度结构、更清晰的伦理体系,站在高楼看平地,自然觉得对方“愚蠢”“落后”“不堪”。
这其实是自欺。你以为你理解了历史,其实你只是把它拽到了你熟悉的地面上,从而错过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逻辑。真正理解历史的第一步,就是承认:我们与古人之间,隔着的不只是时间,还有认知结构、社会制度、生态环境与生死观念。
历史不是“落后版本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阅读历史时的心理是:古人不懂民主、不重科学、不讲平权,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化”。但历史不是“走向现代”的脚本,也不是所有文明都朝着今天这条路发展的必然产物。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立的逻辑,古代社会不是“低配版现代”,而是“另一种可能的世界”。
秦朝严刑峻法,在今天看可能“不人道”;但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统一与秩序比仁慈更重要。清朝科举功名之下,却是对人性的钝化与控制。哪个更先进?其实没那么容易下结论。
你会发现很多人嘲笑古人:怎么不发明电灯、飞机、互联网?可问题是,那些技术的诞生背后,是数学、物理、材料学、能源系统、社会结构的积累与互动,不是靠一个天才拍脑袋就能跳出来的。
牛顿之所以能提出经典力学,是因为他站在“前人铺了几百年”的肩膀上。你穿越回秦朝,就算你知道电灯的原理,没有铜线、没有玻璃、没有发电厂,你照样搞不出来。不是你聪明,而是今天的我们拥有一整个工业文明体系支撑我们的“聪明”。
道德标准从来不是静止的。用现代的“人权”“民主”“平等”去衡量历史人物,很多时候会得出“古人不配做圣人”的结论。但你要知道,道德也是“历史产物”。古人所谓的“仁”“义”“礼”,在他们看来就是天经地义,你觉得他们“封建保守”,他们也会觉得你“目无纲常”。
比如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为权力服务,而是为社会秩序设计的伦理结构。你不能把他拉到21世纪的职场来问他:“凭什么要服从上级?”这就像让一个商鞅坐在今天的辩论台上,听你讲“人的权利不可被剥夺”,他可能会笑出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还用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