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焦糖热橙茶(1/2)
第112章焦糖热橙茶
除夕前两日,午后清闲,宋荔赶着驴车去了南市。
上次来,规划区的旧房才拆迁完毕,这次来,已经挖好地基……
落后的朝代,没有现代高效快速的挖掘机,吊机等先进设备,但古代人民的智慧可一点不输现代。
甚至古代许多建筑工程比现代坚固耐用,例如武当山雷火炼殿,沧州铁狮子,曾经屹立千年不损,直到某些专家,直接拄了拐。
咱那迷人的老祖宗派人修建的秦直道,两千年后,仍旧寸草不生,能被投入使用。
毕竟穷其一生钻研的工匠精神,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现代,又有多少人能一生坚守初心?
工匠们对个人名声极为看重,名声不好的,可迟不了这碗饭,修筑的大型建筑工程,便会采取“物勒工名”的制度,将制造者的名字刻印在建筑上,方便监管,也就是现代的实名制。
科技不够,便采用人海战术,通过大量低廉的壮劳动力,也能达到一定进度……
望着建设区域的进度,宋荔估摸明年年前大概能完工。
南市建成后的引流,可以按消费抽奖,最好设置一轮最大头彩,现代可以送电视、冰箱,或是小轿车,那么古代,送一匹驴子,或是一匹马?
一匹驴子售价在九两到十两,骏马价格在三十到六十两之间,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如果南市建成开业后,能够抽奖送马匹,换作是宋荔刚带着干娘出来摆摊过小日子,若是有这样一处集市开业,做这些引流活动,对她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凡家里缺少点什么,都愿意上南市采买,抽奖,抱着万一自己便是那个幸运儿,凭空走了一笔横财运的念头呢。
这样想着,宋荔在回去路上,将引流计划书想了个七七八八。
又一日,梅嫣抵达城外码头。
明日除夕要歇业停业,宋荔忙到走不开,梅嫣雇了辆牛车进城,直接到“一间茶饮”铺子来寻。
大半年苦练技艺,如今梅嫣的身段婀娜多姿,走动间衣袂飘飘,引得铺子里的食客投来目光。
部分食客只觉得梅嫣与铺子曾经一名舞姬相似,气质又不太一样,一时辨认不出。
王福却是第一眼认出梅嫣。
扫过一眼,并未多看,倒不是畏惧身旁的小妾,而是听说梅嫣似乎去扬州与苗娘子拜师学艺,年龄不够,仍旧被苗娘子看重,收为关门弟子,那便是天赋不错了。
当年苗娘子在京都一舞倾城,不知有多少达官显贵欲纳她为妾,偏苗娘子心高气傲,一一婉拒,后来去了扬州,专门招收有天赋的年轻女子,予以培养。
如今的梅嫣,容貌与当年苗娘子丝毫不逊色,假以时日,定能一飞冲天。
这样的女子,注定将来要惊才绝艳,哪里是普通凡夫俗子可以肖想?
见死对头刘江盯着梅嫣挪不开眼,摇摇头。
王福看向自己的小妾,生得年轻貌美,虽没有展现出太多才艺,于经商方面还算有天赋,曾给他提过几个不错的建议,实施后回头客多了一成,他一个高兴,买来几百两的头面送她。
新纳的二十三房小妾哪哪都好,又知情识趣,进退得宜,从不与他甩脸子,她哪哪都好,唯独肚子一直没动静。
王福每晚做梦不是在享用色相俱全的美食,便是抱儿子。
他已有十多个女儿,心心念念想要个带把儿的继承家业。
生儿子继承家业的念头,在他纳了二十几房小妾,还未得以实现……
“哎。”王福叹气,真不知晓自己上辈子是做了什么孽。
对王福这样失望的打量,邱雪琼早已见惯不怪,近一两个月,尤为明显。
估摸着,福爷又起了纳妾的心思。
跟了王福后,邱雪琼不似后宅那些女子争风吃醋,为了套头面,献媚邀宠,跟着王福,可以学到许多经商之道。
她一直记着宋掌柜说过女子自立的话,即便以后生不出儿子,或是红颜不再,也能凭借自己的本事,有一份立足之地。
不以色侍人,即便邱雪琼几个月没怀上,仍是淡定,哪怕王福现在新纳一名美娇娘入府,她一点不担心自己的地位。
吃过一盏茶乳饮,几块萨其马,明日这间铺子要休业至元宵节后,才会重新开业。
因着过年到元宵不开业,下次想要品尝美味,就得半个月后,今日铺子里聚满了来解馋的食客,或是外带的走商们,尤其热闹。
王福也外带了蜂蜜小面包和萨其马,要不是限购每人两份,他巴不得多囤些,带回老家解馋,或是招待宾客……
直到掌柜告知点心全部售竭,很快,厨房的乳饮茶也售竭,来晚的食客没能吃到,只是败兴而归。
吃饱喝足,王福带着小妾离开铺子,回府收拾动静,打算回老家祭祖过年。
其它食客享用完美食和乳茶饮,陆续离开,今日食客众多,铺子准备了比平时多出三成的乳饮茶和点心,仍是不够卖,提前了半个时辰打烊。
未时未过,临打烊前,宋荔给铺子里的员工们发了工钱和月奖,以及丰厚节礼。
谭百合第一次领节礼,前一两个月,她便朝张小花和佘婆子打听过了,说是一闪排骨,几条大肥猪肉,另还有鲜鱼,加在一起,能有一二十斤。
谭百合怕自个儿驮不动,特意摇人摇来阿爹和兄长。
等领到今年的节礼,谭百合发现比佘婆子和张姐姐说的多得多,一筐子排骨猪肉,一筐子鲜鱼,并一筐子鲜橙:“这么多啊?”
她阿爹兄长能驮得回去吗?
佘婆子笑眯眯:“今年节礼比去年丰厚,一会儿你阿爹到了,赶紧去雇佣辆牛车驴车驮回家,花不了多少钱,这些个好东西,足够一家人过个好年了。”
说着,佘婆子的两个儿子赶着驴车,将三筐子节礼驮走。
在铺子门口张贴了过年期间休业的告示,宋荔带着梅嫣准备离开,见谭百合带着三筐子节礼站在门口,问要不要送她一程?
谭百合指着不远处的人潮:“谢谢宋掌柜,我阿爹阿兄到了。”
宋荔顺着看去,两名古铜肤色的壮汉朝这边过来,见谭百合的父兄到了,她便赶着驴车往东市过去。
谭父谭兄见到谭百合跟前的三筐子节礼,瞳孔齐齐震地:“这么多,今年都不用买鱼肉年货了。”
谭父擡了竹筐,干了大半年体力活,一身力气,一筐子排骨鲜肉分量不算特别重,只是越背越沉,住处离这里不算近,一路走回去,想也知晓定是吃力。
于是对一双儿女道:“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去雇佣辆牛车。”
一刻钟后,父兄和谭百合乘着牛车回到家,与从外头做工回家的谭氏遇上。
谭氏手里拎着一条猪肉,一尾鲜鱼,同家人道:“这是我做工的铺子里发下的节礼,今晚有肉吃了。咦,你们怎么买这么多鱼肉,家里现在要攒钱做点小买卖,你们爷俩不能一辈子做搬运工、做修筑河堤差事,得为百合的着想啊!”
谭百合解释:“阿娘,莫要说父兄,这不是买的,是我们铺子发的节礼。”
“这,这么多。”谭氏望望牛车上的一筐筐鱼肉、鲜果,又低头瞧瞧手里少得可怜的鱼肉,顿时觉得自己的节礼一点不香了。
谭家人炖了排骨汤,晚饭桌上油水充足,大块的红烧肉,谭百合一口气造了好几块,父母也不拘着:“百合多吃点,下巴圆润些,瞧着有福气。”
自闹灾荒后,从前养得白白胖胖的女儿,整个人瘦了一圈,后面为了攒本钱做生意,也舍不得日日大鱼大肉,今日难得吃个痛快尽兴。
谭家人大口吃肉,堆得丘陵般的一盘子红烧肉被吃完,谭氏又回灶台盛来半盘子。
饭桌上,一家人边吃边商量着家里攒下的钱财差不多,年后干点老本行小买卖,一家人奔着齐心协力,奔着过好日子去……
给吃不完的鱼肉抹了食盐,腌制,防止坏掉。
距谭家住处不远,另一处宅院。
小翠在灶台忙活,宋荔带着梅嫣逛了一圈院子:“家里卧房多,你挑间喜欢的朝向卧室去住,被褥棉被啥的,家里都有,我给你拿去。”
两人收拾好卧房,铺上被单,厨房里传来小翠喊“开饭了”的声音。
两人忙放下手头的活计,到厨房吃热乎乎的饭菜。
饭后,梅嫣赶了一天一夜的路,身疲体乏,宋荔和小翠和因着忙活铺子,累得早早歇下。
次日一早,简单吃过早饭,开始插柳枝、贴年画、春联,订桃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趋吉辟邪。
收拾打扫卧房院子,这里的习俗从除夕到初五,家里不能往外倾倒垃圾,可以储存在院子里的角落,寓意着来年不漏财。
直到年初六送穷,方可丢出去。
将院子打扫整洁,午后开始准备年夜饭,晚上绣坊的绣娘们也要来家里吃饭,得做四十来盘菜肴,这个活计不轻松。
原来绣坊里做饭的婆子,回老家过年去了,绣娘们有个别会煮饭的,上午动手给大家做些简单饭菜,做年夜饭便不行了。
绣坊里大多是买来的绣娘,都是可怜人,过年过节吃不上一顿好饭好菜,那哪儿行啊?
两口锅子,宋荔和小翠各自施展厨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
家里仅有两张桌子,还缺一张,这可难不倒大家,用长条凳做支架,搭上一块木板,也能拼凑出张桌子。
凳子不够,站着吃也别有一番趣味。
厨房摆不开三张桌子,那便在室外吃,刺骨寒风,热腾腾的排骨萝卜汤,格外抢手,菜园子里种的萝卜,吃着甜津津。
许是宋掌柜和小翠管事厨艺不错,又许是人多吃着饭菜格外香,桌上的菜肴吃得精光。
二三十余人,让宅院充斥着欢笑与热闹。
玩闹到深夜后,不好叨扰人,绣娘们辞别了宋掌柜和副掌柜,回绣坊守夜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