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一生走到老 > 第一百八十章 冬天也没那么冷了

第一百八十章 冬天也没那么冷了(2/2)

目录

雪停后的清晨,素味斋的屋檐在阳光下淌着水,一滴一滴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很快又结成冰。邢成义踩着冰碴子去倒煤渣,竹筐磕在地上,发出“哐当“一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扑棱棱掠过院角的老梅,把枝头的残雪抖落些,落在陈露晒的萝卜干上,像撒了把细盐。

“成义哥,帮我把白菜挪进窖里。“陈露的声音从厨房飘出来,她正蹲在地上择菠菜,指尖沾着泥土,冻得通红。院里的白菜堆了半墙高,外层的叶子已经冻得发脆,邢成义抱着白菜往菜窖走,每走一步,棉鞋底下的冰碴子就“咯吱“响。菜窖里暖乎乎的,弥漫着红薯和土豆的潮气,他把白菜码得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士兵。

苏清沅坐在炉边织围巾,枣红色的线在指间绕来绕去,织出的花纹像梅枝。徐涛蹲在旁边给她读报,读的是天气预报,说明天要降温,可能还有大风。“那明儿早市不能去了,“苏清沅咬断线头,把围巾往脖子上比了比,“风太大,能把人吹跑。“徐涛笑着说:“我去就行,你在家烤火,想要啥我给你带。“

李萌萌的画板上,素味斋的雪开始融化,青瓦露出斑驳的灰,墙根的雪水汇成小溪,顺着石板缝往低处流。她在画里添了只猫,是巷口刘婶家的三花,正蹲在素味斋的门槛上舔爪子,尾巴卷成个圈,把阳光都卷进了毛里。“这猫昨儿就来了,“她边画边说,“在灶房门口守了半天,陈露给了它个包子皮,今天又来了。“

王店长翻出件旧棉袄,正坐在灯下缝补。棉袄是深蓝色的,袖口磨出了毛边,里子的棉花结了团,她拆开来,把新棉花一点点填进去,针脚密得像蛛网。“这是我当家的年轻时穿的,“她摸着棉袄的布面说,“他走那年冬天也这么冷,雪下了半尺深,他就穿着这件棉袄,在院里劈柴,说要给我烧火炕。“

灶房的砂锅里炖着白菜豆腐汤,咕嘟咕嘟的声响里,飘着股清冽的香。陈露往汤里撒了把虾皮,鲜得人直咽口水。“这汤得配着贴饼子吃,“她边往灶膛里添煤边说,“玉米面掺点黄豆面,贴在锅边,烙得金黄,泡在汤里,吸足了汤汁,香得很。“

邢成义从菜窖出来,拍着手上的土往灶房走,闻见香味直咂嘴:“这汤比砖窑厂的热汤面还香,当年在窑上,冬天能喝口白菜汤,就着窝头,能暖和一整天。“陈露笑着给他盛了碗:“刚熬好的,趁热喝。“汤里的豆腐嫩得像水,白菜烂得入口即化,邢成义喝得满头冒汗,把棉袄的扣子解开了两颗。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院,落在老梅的枝桠上,把断枝处的小花苞照得透亮。苏清沅抱着吉他坐在梅树下,指尖拨弄着弦,调子像被阳光晒暖的雪,软软的。徐涛坐在她旁边,手里拿着本旧诗集,给她念诗:“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苏清沅笑着说:“这梅才不怕呢,越冷开得越旺。“

李萌萌把画好的《三花图》挂在墙上,三花的眼睛绿得像翡翠,爪子下还压着半块包子皮。她刚挂好,就听见院门口有动静,三花“喵“地一声窜出去,原来是张奶奶来了。老太太裹着件灰棉袄,手里拎着个竹篮,篮子里是她腌的芥菜,绿得发亮。“给你们送点咸菜,“她喘着气说,“配着贴饼子吃,解腻。“

陈露赶紧把张奶奶扶到炉边,给她倒了杯热茶:“您老咋又来了?雪天路滑。“张奶奶喝着茶笑:“在家待着闷,来你们这儿热闹热闹。“她看见苏清沅织的围巾,直夸好看:“清沅手巧,这花纹像梅枝,开春戴着正合适。“苏清沅红了脸,把围巾往张奶奶脖子上围:“您老试试,暖和不?“

王店长把缝好的棉袄拿给邢成义:“试试合身不?你那件棉袄太旧了,不抗冻。“邢成义穿上,大小正合适,新棉花蓬蓬松松的,暖得他直缩脖子:“店长,这太贵重了。“王店长瞪他一眼:“啥贵重不贵重的,暖和就行。当年我当家的穿这件棉袄,在雪地里走十里地,浑身都热乎。“

傍晚时,风又起来了,刮在窗上呜呜响,像谁在哭。陈露在灶房烙贴饼子,玉米面的香味混着煤烟味飘出来,把整个院都裹住了。邢成义在院里劈柴,斧头落下,木柴“咔嚓“裂开,溅起的木屑落在雪地上,像撒了把碎金。他劈得兴起,把棉袄脱了,露出里面的旧毛衣,后背已经被汗浸湿。

晚饭吃的是白菜豆腐汤配贴饼子,张奶奶带来的芥菜切成丝,拌上香油,脆生生的。李萌萌咬了口贴饼子,金黄的锅巴咯嘣响,泡在汤里,吸足了汤汁,香得她眯起了眼。“这饼子比城里的面包好吃,“她含糊地说,“带着股太阳的味道。“

王店长给大家讲她当家的事:“他年轻时会编筐,冬天没事就坐在炉边编,编好的筐子拿到集上去卖,换点钱给我扯布做棉袄。有一年冬天,他编了个大筐,卖了钱,给我买了块红布,说要给我做件新棉袄过年。“大家都听得出神,灶膛里的火苗“噼啪“跳着,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

苏清沅抱着吉他弹起了新写的曲子,调子像条小溪,在冬夜里静静流淌。徐涛跟着哼,声音有点跑调,却透着股认真。邢成义蹲在炉边添柴,火星子溅起来,落在他的棉鞋上,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火苗发呆,好像看见王店长的当家的,正坐在炉边编筐,筐子编得圆圆的,像个月亮。

夜深时,张奶奶的儿子来接她,陈露给她装了袋贴饼子和几块豆腐:“带回家给孩子们尝尝。“张奶奶摆摆手:“够了够了,你们留着吃。“邢成义在旁边说:“拿着吧张奶奶,都是自己做的,不值钱。“老太太这才收下,临走时还回头说:“明儿我再过来,给你们送点我蒸的红薯。“

大家送张奶奶到门口,见月光洒在雪地上,白得像铺了层霜。院角的老梅在月光里,断枝处的小花苞鼓胀了些,像个憋着劲的孩子。王店长叹了口气:“这梅啊,跟人一样,受了委屈也不吭声,就自己憋着劲,等开春了,给你个惊喜。“

回到屋里,邢成义往炉里添了块大煤,火苗“噼啪“跳起来,映得墙上的影子忽明忽暗。陈露收拾着碗筷,嘴里哼着小曲,碗碟碰撞的声音,像支轻快的歌。苏清沅把织好的围巾给徐涛围上,枣红色衬得他脸更白了,徐涛摸了摸围巾,暖得心里发慌,赶紧给她倒了杯热水。

李萌萌把画好的《月下梅枝图》挂在墙上,画里的老梅枝桠在月光里勾出疏朗的影子,断枝处的小花苞亮得像颗星。她在画的角落写:“冬天再冷,也有花开的盼头;日子再难,也有暖着的人心。“

窗外的风还在刮,可素味斋的灯却亮着。灶房的砂锅里还温着汤,炉火映着锅沿,像圈跳动的金边。院角的老梅在风里,悄悄积蓄着力气,等一场东风,就把春天,送到每个人的笑脸上。

第二天清晨,苏清沅推开窗,看见老梅断枝处的花苞绽开了,小小的一朵,粉白的花瓣顶着层薄霜,像个怕冷的孩子。她回头喊大家来看,陈露手里还拿着揉面的盆,跑出来时围裙上沾着面粉,落在雪地上,像撒了把星星。邢成义穿着新棉袄站在梅树下,说这花来得巧,像王店长当家的捎来的信,说春天不远了。

王店长摸着花瓣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可不是嘛,再冷的冬天,也挡不住花开。“她转身往灶房走,说要熬锅梅花粥,用这新开的梅花,加上糯米和红糖,熬得稠稠的,给大家暖暖身子。

素味斋的冬,就在这粥香、饼香、梅花香里,慢慢走着。雪会化,梅会谢,可灶膛里的火会一直烧着,大家围坐在一起的笑声,会像这梅花的香,在时光里,久久不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