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铜仁市属革命老区江口县基本情况概述

铜仁市属革命老区江口县基本情况概述(1/2)

目录

在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中部,有一颗闪耀的生态明珠——江口县。它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和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一、自然地理: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

(一)地理位置

江口县地处东经108°30′—109°06′,北纬27°27′—27°58′,总面积1869平方公里。它东与铜仁市紧紧相邻,南与黔东南州岑巩县紧密相连,西与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北抵松桃苗族自治县。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贵州不同地区的重要节点,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关键地带。它是交通的枢纽,多条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如杭瑞高速、铜大高速等,让江口县与外界紧密相连,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更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地形地貌

江口县的地势由西、北、南三方向东倾斜,呈现出独特的地形风貌。境内最高点凤凰山海拔2570.5米,高耸入云,云雾常常缭绕在山峰之间,仿佛人间仙境;最低点新寨村矮埂仅275米,形成了明显的地势落差。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溪河密布,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地形景观。西北-东南部是中山峡谷区,山势陡峭,层状地形明显,山谷幽深,溪流在峡谷中奔腾而过,溅起层层水花;中部是低山宽谷区,地势平缓开阔,山间盆地中稻田成片,每至秋季,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丰收的气息;东部是低山丘陵河谷区,起伏的丘陵与蜿蜒的河谷相互交织,形成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南部是岩溶化低山丘陵区,峰丛、槽谷、溶洞、暗河等喀斯特地貌发育,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气候特征

江口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2c,既没有夏日的酷热难耐,也没有冬日的严寒刺骨。年平均日照时间1257.3小时,充足的阳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无霜期长达288天,让这片土地常年充满生机。年均降水量1369.6毫米,充沛的降水滋润着大地,使得这里植被繁茂。年均相对湿度81%,空气湿润,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受梵净山的影响,小气候特点突出,在山区,常常会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春天,万物复苏,漫山遍野的花朵竞相开放,五彩斑斓;夏天,山林郁郁葱葱,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天,层林尽染,枫叶如丹,美不胜收;冬天,虽然没有北方的银装素裹,但山间的云雾和偶尔飘落的雪花,也别有一番韵味。

(四)自然资源

1.生物资源:江口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梵净山被联合国接纳为“人与生物保护圈”区网成员,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有1200多种植物在这里生长繁衍,名贵中药材有天麻、黄莲、杜仲、银杏、当归等,它们不仅具有药用价值,更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财富。动物种类也多达300多种,珍稀动物黔金丝猴、华南虎、大鲵等在这里栖息。珍稀树种珙桐、贵州紫薇等,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还有大片的冷杉林、黄杨林、水青冈林,它们构成了梵净山独特的森林景观。生长着灵芝、猴头菇等数十种真菌,它们在山林间悄然生长,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2.水能资源:境内年平均自然降水20亿立方米,年经流量15.6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8.41万千瓦。全县泉眼283处,可供开发利用的达253处,水质达到国家水源标准一、二级,多处泉水被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级优势饮用天然矿泉水。发源于梵净山的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等几十条大小河流贯通全县,于县城处汇成锦江,形成长江上游沅江水系的主要支流。这些河流不仅为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还为水电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矿产资源:江口县地下矿藏种类繁多,分布相对集中。截至目前,已发现有金、铜、硫铁、钼、磷、重晶石、玉带石等30余种。其中硫铁、磷、粘土、重晶石储量丰富,可供大规模开采。黄金、玉带石的开采加工已初具规模,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为江口县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文化脉络

(一)先秦时期

江口地域最早初形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它隶属楚黔中。在这个时期,当地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他们以农耕、渔猎为生,与自然和谐相处。虽然地处偏远,但已经开始与外界有了一定的交流。当时的楚文化对这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一些器物的风格与楚文化有着相似之处。

(二)秦汉至南北朝

战国时期,江口属秦黔中郡义陵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隶荆州,江口属武陵郡无阳县。王莽建国后,改武陵郡为建平郡。东汉复称武陵郡,并无阳县入辰阳,江口属辰阳县。刘宋时期,宋孝武帝建元年(454年)至齐,江口仍属辰阳县。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江口属武州南阳郡建昌县。陈永定元年(557年),废建昌县,江口属南阳郡。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江口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

隋朝文帝开皇元年,废南阳郡,于其地置寿州。十八年(598年),改寿州为充州,大业初废充州,并其地入辰州改为沅陵郡,废静人县入辰溪县,江口属沅陵郡辰溪县。唐天宝三年(744年),江口属辰水县,隶充州,后唐江口属蜀黔州。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江口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提高,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四)宋元时期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分荆湖路为荆湖南北两路,北路领沅州、清州,江口属沅州麻阳县。淳熙八年(1181年),杨再西率其子政强领士兵开发省溪、宙逻、铜仁大小两江等地。元置省溪,提溪长官司。在宋元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江口的人口逐渐增加,城镇也开始兴起。商业贸易更加频繁,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

(五)明清时期

明永乐二十年(1414年),改隶铜仁府并延至清朝。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设省溪吏目1员,吏目署驻大江口(今双江镇)。光绪六年(1880年),清廷准贵州巡抚岑毓英奏,移铜仁县治于大江口,江口始成县治。明朝时期,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得江口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汉族人口逐渐增多。同时,政府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清朝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江口的统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六)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铜仁府改铜仁县,将原设大江口之铜仁县更名为江口县,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废道,各县均直隶省。二十四年(1935年),省分设行政督察区,江口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之后,行政督察区番号屡经更易,但体制未变。在中华民国时期,江口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然而,当地人民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传承着自己的文化。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13日,江口解放。1950年3月1日,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口、玉屏两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江口、玉屏、铜仁3县分治,江口县辖区不变。2021年6月4日,江口县列入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解放后,江口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党的领导下,江口县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江口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汉、土家、苗、侗、羌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84%。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在江口县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人们穿着各具特色的服饰,听到不同的语言。在乡村,不同民族的村落相邻而居,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传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

1.建筑文化:土家族的吊脚楼是江口县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采用木质结构,底层架空,用于存放农具或圈养牲畜,上层住人。吊脚楼的屋顶采用小青瓦,飞檐斗拱,造型独特。楼内的装饰精美,木雕、石雕、竹编等工艺随处可见,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苗族的建筑则以木质平房为主,房屋布局简洁大方,注重实用性。房屋的墙壁上常常绘有各种图案,如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2.音乐舞蹈: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通常在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表演。摆手舞的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舞者们围成圆圈,一边唱着古老的歌谣,一边摆动双手,模仿着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播种、收割、狩猎等。苗族的芦笙舞也是极具特色,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芦笙的声音悠扬动听,舞者们的动作矫健有力,舞蹈中还融入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如旋转、跳跃等,让人目不暇接。

3.传统手工艺:江口县的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如土家织锦、苗族刺绣、竹编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妇女用手工编织的一种传统工艺品。织锦的图案精美,色彩鲜艳,通常以花鸟、动物、几何图形等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苗族刺绣则以针法细腻、图案精美而闻名,刺绣的内容多为苗族的历史传说、生活场景等。竹编工艺在江口县也非常流行,艺人用竹子编制出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如竹篮、竹椅、竹篓等,造型美观,实用价值高。

(三)民族节日

1.土家过赶年: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习俗,即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相传,明朝时期,土家族士兵奉命出征抗倭,为了不耽误战事,他们提前一天过年,之后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过赶年时,土家人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晚上,还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人们唱歌跳舞,庆祝新年的到来。

2.苗族四月八:苗族四月八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也叫“亚努节”。这一天,苗族同胞们会身着盛装,聚集在广场上,举行祭祀、对歌、跳舞等活动。传说,四月八是苗族英雄亚努的忌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活动。在节日里,苗族姑娘们会穿上漂亮的服饰,佩戴着精美的银饰,与小伙子们一起对歌跳舞,场面十分热闹。

四、经济发展:蓬勃兴起的产业格局

(一)农业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