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利民兴国法(1/2)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陈胜拿起一本奏折,正是商务司呈上的精盐外销账册,“上月精盐、琉璃、瓷器、笔墨纸砚卖给各国,纯利就有八十万两。只要新城守住商路,不出半年就能回本。”他转向大王,“更重要的是,臣请大王下旨,将奖励生育细化:每生一子,奖励二十两银子;生三子者,额外奖棉布十匹;生五子者,免全家赋税五年。同时在华夏城、永夏寨及三座新城各建一所医院,设产科与儿科,延请医者传授接生之法,降低婴孩夭折率。”
“这……这得花多少钱?”财政部部长赵大江的声音都在发颤。
“今年的商贸盈利,拿出三成投入,应该够了吧。”陈胜翻开户部的账册,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臣算过,若出生率提高一成,十年后就多十万壮丁,不管是当兵还是做工,都是我朝的根基。”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悠远,“更要建学堂,凡适龄孩童,必须入学,学费全免,还可凭入学证明减免家里十成赋税中的一成。”
“修建学堂让孩童入学是好事”教育部部长刘秀才说道,后又皱眉,“只是教书先生人手本就紧张,怕是人手不够?”
“可从各地选拔识字的秀才,官府给予俸禄,再在华夏城设师范学堂,专门培养先生。”陈胜补充道,“奴隶孩童入学的费用,由国库专项拨款,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出身失学。”
“学堂不光是教书,更是教规矩。”陈胜的手指在“忠君爱国”四个大字上重重一点,“要让孩童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华夏人,华夏的安危与他们息息相关。课本里要编我朝开国的故事,编将士守边的事迹,编工匠造器的智慧……”
“王子是想……”陈林之忽然明白了什么,眼中闪过震惊。
“对。”陈胜点头,“思想的防线,比城墙更坚固。”
殿中安静了许久,只有檀香在空气中流动。大王忽然开口,声音带着笑意:“陈胜这是要给朕筑一座无形的长城啊。”他看向陈越,“商务司觉得,这法子可行?”
陈越躬身道:“臣以为可行。只是……奴隶编入辅兵,孩童入学堂,会不会有隐患?万一混进奸细……”
“这正是臣要说的。”陈胜转向他,“所有迁入新城的百姓与奴隶,都需经锦衣卫三层审查:先查籍贯,再查亲族,最后查过往三年的行踪。新城设巡检司,由锦衣卫直接管辖,每季度核查一次户籍。”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些,“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过得比在故国好。”
他走到舆图前,指着三座新城的位置:“新城里要建市集、工坊、学堂、医院,还要有戏楼和杂耍场。让百姓有田种,有工做,孩子能读书,老人能看病……”他忽然提高声音,“试问,这样的日子,谁舍得背叛?”
杨元广的拳头重重砸在掌心:“王子说得对!若新城真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谁还会当奸细?”
“可人心隔肚皮。”衙役部秦海还是不放心,“万一有奸细混在奴隶里……”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我朝的好。”陈胜拿起一本奴隶供词,上面写着南境奴隶不堪忍受打骂,逃到永夏寨的经历,“他们的孩子入学堂,学的是华夏的字;他们的妻子进工坊,赚的是华夏的钱;他们自己守着新城,护的是自己的家……日子久了,奸细也会变成顺民。”
大王站起身,龙袍在晨光里流动如波:“陈胜的三策,朕准了。”他看向陈剑,“锦衣卫即刻拟定居住证制度,五日内颁行。”
“臣遵旨!”
“陈武。”大王的目光转向军团长,“三城选址,由你亲自勘察,一个月内拿出方案。行政司各部全力配合,”
“臣遵旨!”
“臣等遵旨!”
“刘海。”户部尚书连忙出列,大王看着他,“迁民、建城、办学堂、抚孩童的银子,由你统筹,不够就从内库暂支。”
刘海应道:“臣遵旨!”
“陈越。”商务司司长应声出列,大王的声音温和了些,“告诉各国商人,居住证制度不是针对谁,是为了永夏寨的安宁。谁愿意遵守,咱们就好好做生意;谁想搞小动作……”他没说下去,但殿中众人都懂了。
“臣遵旨!”
朝会散去时,日头已过中天。陈剑与杨浩宇并肩走出太和殿,忽然笑道:“以前总觉得王子年纪轻,没想到想得这么远。连奴隶的婚事、孩童的学业都考虑到了,这是要让整个华夏拧成一股绳啊。”
杨浩宇望着远处的城墙,跳过城墙看向远方:“是啊,咱们守的是现在,王子守的是将来。你看那些奴隶,若是真能安家立业,谁还会想着逃跑?”
两人渐行渐远,身影消失在殿门之外,然而陈胜却依旧静静地伫立在殿中,宛如一座雕塑般一动不动。他的目光紧盯着那幅悬挂在墙壁上的舆图,仿佛那上面隐藏着无尽的奥秘和玄机。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大王缓缓地走到陈胜身旁,伸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关切地问道:“你在想些什么呢?”
陈胜微微转过头,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容,回答道:“我在想柳溪村的汪大山。”他的声音平静而温和,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忧虑。
大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着问道:“哦?这个汪大山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陈胜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他跟着赵顺投军,这一路上的表现堪称出色。赵顺对他的能力十分认可,还特意给陈武打了报告,请求重点培养汪大山。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地归属我们,我这次特意将柳溪村直接划入了我们的规划范围之内。”
说到这里,陈胜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表达。过了片刻,他继续说道:“我想,让汪大山去劝说柳溪村的村民,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只是,我担心南侯王周勤那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啊……”
大王深深地叹息一声,他的目光落在眼前的舆图上,那舆图上描绘着华夏的山川河流和城镇村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