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利民兴国法(2/2)
“天下安定,并非取决于城墙的高度,而是取决于百姓生活的好坏。”大王缓缓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和责任感。
“柳溪村的百姓若能在我们的统治下真正过上好日子,民心自然会归顺华夏。到那时,周勤那边的势力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根本无需惧怕他!”大王的语气坚定而自信。
他的手指指向舆图上的三座新城,这三座城刚刚建成,还未正式命名。
“这三城,就叫做安城、宁城、康城吧。”大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仿佛这三个名字蕴含着他对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
“安、宁、康……”陈胜低声重复着这三个字,他的指尖轻轻点在舆图上,仿佛能透过那薄薄的纸张,看到多年后的景象。
在陈胜的想象中,那三座新城里,炊烟袅袅升起,孩童们的欢笑声在城墙间回荡,与河水潺潺流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美妙的乐章。那笑声和水声,再也分不清彼此,仿佛它们本就是一体,共同构成了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间烟火。
“父王,你看咱们华夏所在舆图位置,是不是天选之地?既有河流又有平原,还有大河屏障和大山环抱。”
“是的,胜儿又有何想法?”
“根据咱们目前探索出来的地图板块,咱们华夏朝所在的汉河以南,也就是这条大河,我将其命名为汉河。汉河以南目前除了咱们华夏朝,没有探索到还存在其它国家,汉河以北便是相邻的永乐城、月城、以及更东的盐城。可能正是因为这条大河阻隔和山地多,大家都选择了更为平坦的北方平原生活。”
“这倒是,要不是当初打仗,咱们也不会翻山越岭的逃到这里来。胜儿有何想法不妨直说。”
“父王,儿臣是这样想的,咱们以汉河为基础,沿河布防,逐步在合适的地段和易攻之地建设城镇、要塞作为防御点,就能将来犯之敌拒之门外,只要敌人无法破城深入内地,内地就可以不受影响照常安稳发展。”
“如果敌人从大河上下游过河,通过东西进攻又该如何?”大王若有所思地问道。
“这也是接下来要重点布防的地方,咱们北面多山地,地势险要,未知风险也不少,敌人要绕过来翻山越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能来的敌人也不会太多,且等敌人一路折腾得精疲力竭地来到咱们的势力范围内,以咱们的军队力量,轻松灭敌绝对不难,但也不得不防。而通过汉河,敌人可以靠船只大量轻松运输士兵和粮草,威胁最大。所以,第一步咱们要将汉河的防御建起来;第二步则是通过人口的增长,往东南西方向腹地延伸,同样的,也是寻找合适的地方建城,城与城之间都修筑宽整的水泥路,即使遇到战事,也能第一时间驰援。”
“胜儿此法胜妙,再结合你之前说的人口发展之计,实乃妙哉,哈哈哈哈。。。”
“父王缪赞了。”陈胜谦虚地说道。
“哈哈哈哈,就这么办,你放手去做吧。”
“是,父王。”由此,华夏朝国本将更加稳固。
三日后,阳光洒在华夏城的街道上,布告栏前人头攒动,人们簇拥在一起,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最新的消息。
吏员站在高台上,手中拿着一卷布告,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今有两项重要政令,其一,鼓励婚配,凡成婚者,赠予布帛粮食若干;其二,奴隶孩童免费入学,与百姓子女同等对待。”
当吏员念到这里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人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有的相互拥抱,有的则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人群的一角,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的丈夫早已离世,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而这两个孩子,正是从南境逃来的奴隶孩童。妇人听到孩子们能够免费上学的消息后,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她颤抖着嘴唇,哽咽道:“咱们华夏,有盼头了……”
与此同时,几个单身汉也围在媒婆身边,七嘴八舌地打听着适龄女子的消息。他们脸上都挂着期待的笑容,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幸福的未来。
而在另一处,一群奴隶们聚在一起,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布告上“表现优异者脱奴籍”这几个字上。这些奴隶们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们相互鼓励着,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摆脱奴隶的身份,过上自由的生活。
永夏寨的码头,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杨浩宇站在码头上,凝视着工人们忙碌地卸载着从华夏城运来的课本。这些课本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一起,封面上印着醒目的“我爱华夏”四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杨浩宇注意到,其中不少课本的封皮上还画着奴隶孩童与百姓孩子一起读书的图案。这个画面让他感到欣慰,因为它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在这个国家,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自由人还是奴隶,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追求知识。
杨浩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转身对身旁的亲兵说道:“告诉弟兄们,打起精神来,咱们不光要守好这座城,更要守好这城里的日子。”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露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亲兵用力地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他的目光望向河道尽头,那里的朝阳正缓缓升起,将温暖的光芒洒在水面上。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一条金色的绸带,连接着永夏寨和远方的华夏城。
杨浩宇也顺着亲兵的目光望去,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知道,这座城市虽然不大,但它却是华夏朝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他和他的兄弟们肩负着守护这座城市的重任,不仅要保护百姓的安全,还要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朝阳越升越高,照亮了整个华夏朝的大地。杨浩宇深吸一口气,转身继续注视着码头的工作。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座城市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华夏朝的未来也一定会更加光明。
朝堂上的争论虽已平息,但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迁移百姓的队伍正沿着官道缓缓前行,奴隶们脱下枷锁,换上新的布衣,不少单身奴隶妇女被媒婆领着,与前来相看的男子羞涩地对视;工匠们在新城的地基上忙碌,学堂的梁木被稳稳架起,医院的药草散发着清香……
这一切,都被记录在史官的竹简上。他提笔写下:“华夏三年春,王欲安天下,乃迁民、建城、奖生育、办学堂,更抚奴隶、励婚配,天下归心。时人皆以为难,然王子陈胜力排众议,曰:‘民安则国固,心齐则城坚。’”
竹简上的墨迹渐渐干透,如同华夏大地上正在生根发芽的希望,无声无息,却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