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2/2)
王武拿完钱,出屋时恰好听到这动静,吓得一个激灵,往木轩处看。
就见掌管整个景和的县令背手站着,脸色不虞,而坐在对面的自家老爷,竟还有闲心思端起茶盏喝茶,一副没把人放在眼里的样子。
王武胆子小,替自家老爷急得在原地跺脚。
老爷啊老爷,您到底做了什么!
“我就再信你一次!”
怒音冲耳,王武惊瞪起眼。
县令冷着脸走出轩下,直逼近他,王武忙拱手,“大大大人!”
跟前扬起阵风,繁复的花纹划过,像薄薄的刀片,随即脚步声远去。
王武试探着擡起头,人已经不在了,而他家老爷坐在轩中,品了口茶后,饶有兴致地执起杯盏,夸了声,“嗯……不错。”
王武双膝打颤,抹抹汗,打算离老爷远些,揣了钱袋就出门去了。
谢梓清正打算再喝一口茶,身后脚步声轻响,伴着少年清透的嗓音,打趣说:“不知道的以为先生与金明府有仇。”
“哦?此话怎讲?”
放下杯盏,同时身侧飘过缕香风,味道雅致,水果清香。
谢梓清分去一眼,眼中映入他常穿的天青色。
谢梓清不曾当着他的面说过,觉得这颜色实在与他很相配,冷而不寒的颜色,留给人暖化的余地。
余光瞧着他走过,又坐定在自己对面。
谢梓清打心里感慨,他越来越像个贵家公子了。
看他现在这副样子,谁还会想到第一面时,他被人骑在□□,就为了块发霉的干饼。
谢梓清一时出神,谢南洲掀起眼皮恰好注意到,便用指节轻敲了敲桌面,刹那将出神的谢梓清拽回现实,跟着轻“嗯”了声。
谢南洲移开目光,“先生给明府出的意见,不像是为了解决这些难民的问题,更像是要逼他们去送死,金明府若是照做了,势必会被百姓咒骂,如此看,先生还不是与他有仇?”
谢梓清失笑,忍着没放声笑出来,“你这孩子,说笑话倒是厉害的。我与他无仇无怨,何须做这些,你那些小心思还是收收吧。”
“那先生为何如此?”
“为何?”谢梓清托住下巴,长睫在阳光的照耀下染成了鸦青色,半阖住眼眸,显得清冷。
谢南洲等着他的回音,注意力就放在了他身上,忽见他轻颤眼睫,擡高后,眼珠子亮闪闪地笑道:“秘密。有些事说出来再做,反而容易不成功。”
“你无需问那么多,只等着看就是了。”
谢南洲轻应着,别开了眼。
又来了,为何总能从他身上看到姑姑的影子。
一定是太想姑姑了。
谢南洲这样安慰自己。
.
金顺昌回去后左思右想,多方纠结,还是按着谢梓清的话开始高价从粮商手里收购粮食。
一开始粮商们还有些不信,以为是衙门憋着坏水,都不敢贸然卖粮。
无奈之下,金顺昌只能亲自找上宋氏。
宋氏经商,祖上产业丰厚,主要做绸缎生意,另外还插手些别的行业,在景和镇里开了多家铺子,其中一家是米铺。
金顺昌与宋氏家主商谈,起初宋氏家主也犹犹豫豫,不太想答应。金顺昌也不说废话,直接把带来的银子让
如此算是成功收购了宋家手里的粮食。
这事一完,城里风向大变。
于米商们来讲,金顺昌此举就相当于白送银子上门,再加上有宋家在前,大家心里都有保障,都不用金顺昌去游说,那些个米商便主动找上衙门要卖粮。
可看在百姓眼里,就相当于在他们脖子上架了把刀,悬而不落。
百姓人心惶惶,镇中怨声载道,愤恨着辱骂金顺昌如此的做法,甚至还编成了首歌。
内容之难听,金顺昌听完整整失眠了两个晚上,最后他忍无可忍,把谢梓清喊上了门。
彼时金彻澄正在廊下捡东西,那都是被他爹从屋里扔出来的。
听到脚步声,他擡起头,疲惫的双眼一瞬亮起来,冲到来人跟前,“你怎么来了!”语气略带惊讶。
谢梓清指了指屋内,“你爹喊我来的。”
“那完了啊!”金彻澄立刻丢开手中的杂物,抓了他腕子往外走,“快走快走,这会进去,我爹一定会把你骂得狗血喷头。”
“这……”
“臭小子!在外面乱说什么呢!”
金顺昌愤怒的吼声冲破暑热,直直抵达两人耳畔。
金彻澄下意识僵住,谢梓清笑着拨开他的手,“听说明府大人已经连着两晚没睡觉了,我啊,正好去看看他黑眼圈长得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