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云深不知归 > 经年

经年(1/2)

目录

经年

暮色将晚,天边仍有细雪落下。

出租车在岔路口慢慢减速,掉了个头,最后在小区门前的绿化带旁稳稳停下。

结束订单,司机看了眼车后座的女人,发现她倚在车窗上睡着了,看起来很是疲惫。

遂而礼貌唤了她一声,“女士,您到家了。”

半晌,见她没反应,他只好敲了敲车玻璃,重复道:“您好,醒一醒,您到家了。”

舒苡言忽地惊醒,茫然睁开眼,这才发现自己在车上睡着了。

车子一路飞驰,她却睡得深沉,显然是疲惫到了极点。

但她依稀记得,自己刚才做了个很长的梦,梦到她重新读了高中,上了大学。那感觉太过真实,真实到仿佛重新遇见了伴她成长的那些人,重新经历那样一段美好而又深刻的时光。

只是一觉醒来,颇有种梦断成空的失落感。

一瞬的怔愣后,她冲司机抱歉地笑了笑,付了款,拉开车门t下车。

晚风阵阵吹过,细如薄絮的雪花洋洋洒洒飘落下来。她伸手接住,雪花很快于掌心间消融,化作一摊雪水。

细想想,南茵好像许多年没下过雪了。

回到家,舒苡言脱下大衣,习惯性的摸了摸口袋,发现兜里还放着那枚暖手贴。那是下午在韩箴的车上,他见她手冷,递给她暖手用的。

一下午的时间过去,暖手贴仍留有余热,久未散去。

如同过去的那些年,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浓烈而又深刻。

回忆起来,总是带着炙热温度的。

许是过于疲累,舒苡言觉得浑身酸痛,头脑一阵阵的晕眩。去到浴室,她打开热水开关往浴缸里蓄水,想好好泡个澡,缓解一下席卷周身的疲惫。

随着热气蒸腾,房间里被附上薄薄一层水雾。湿雾氤氲中,眼前再次浮现出那张清俊面容和温柔的眉眼,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舒苡言长叹一口气。

其实这些年,她不是没有想起过他。

舒苡言记得,自从那年跟随林伊岚去到美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处在一个意识混沌的状态,很少有清醒的时候。

在她的情况有所好转、病情痊愈后,她第一时间想要联系韩箴,拿到手机,却发现林伊岚早已换掉了她的手机号码,注销了她的所有社交软件。

她早已和从前的亲人朋友失去了联系。

在她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那时候,林伊岚不许她再联系韩箴,也不许她打听与他相关的任何消息,甚至把她锁在家里不能出门,不让她出去找工作,也不让她再碰小提琴。

林伊岚为她选择的所谓正确的道路,便是找个对自家有所助益的相亲对象,早早的结婚生子。

从那以后,她的日常生活便只剩下照顾夏以恩和应付没完没了的相亲。

舒苡言一忍再忍,直到她和林伊岚之间的矛盾爆发,大吵一架。过后她直接收拾东西搬出了那个家,辗转数次,吃了很多苦、费了很大的劲才回到中国。

只是回来后,她没有勇气联系任何人。

她的人生犹如一地碎片,她必须自己一片一片地拾起,黏合,再拼凑成完整的一块。

这个过程异常痛苦,痛苦到她已经不愿再去回忆。

不知不觉间,浴缸里的热水漫过膝盖,浸泡在水里的手腕又痛又痒,如虫蚁攀爬啃咬。左手手腕处的那道疤痕是她不愿回忆的过去,也是她劫后重生的印记。

只是每逢阴雨天,那伤疤便会痛痒难耐,像是在时刻提醒着她,往后的路,每一步都要依赖于自己。

她只能靠自己。

-

第二天一早,大雪停歇,天空中难得出现几缕阳光。

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音乐大厅里乐声不断、旋律悠扬。台下观众神色各异,有人闭着眼,全然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有人跟着节奏微微晃动身体,眼中泛起泪光,与音乐共情。

演出结束,台下一片掌声,有不少观众涌向后台,想要与自己喜爱的乐手签名合影。

舒苡言跟着团员们的脚步,慢慢撤往后台,走进更衣室,发现沈清羽已经换好衣服,开始卸妆了。

“你动作可真快。”舒苡言在她身边坐下,把盘起的发髻拆卸下来,笑着问她,“晚上咱们一起出去吃点?你想吃什么?我请。”

沈清羽快速卸完妆,整个人瞬间清爽不少,清水拍在脸上,轻啧一声,摇摇头道:“今晚咱俩怕是不能提前开溜了。”

“为什么?”舒苡言脱下身上的演出服,快速换上自己的衣服。刚把衣服塞进收纳袋里,桌上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

微信群里弹出一条消息。

毕年团长:【待会儿换完衣服,几个首席留一下,我有点事情要交代,剩下的人可以按时下班了。】

读完消息,舒苡言回复“收到”,转而就听见沈清羽说:“听说头儿要带我们去和合作方聚餐。”

“什么合作方?”

“你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沈清羽打开一则pdf文档,转发给她,“市电视台要将气象新闻板块改版,邀请咱们乐团演奏最新版本的气象播报主题曲。据说作曲人是孔维老师,在业内相当有名。”

“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领导聚会,我们去做什么?”

“陪衬呗。”沈清羽与她分析,“据说除了电台领导,气象局也会派人出席。说起来只是一档电视节目,却牵扯到三个合作单位,想想还真是复杂。”

“这其中的人情世故怕是也很复杂。不过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当好人形摆件就好了,多吃饭,少说话。”

“我看你现在话就挺多的。”舒苡言揉了揉她的脸,提前与她商量,“待会儿咱俩坐一起,我社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