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空寺与什锦面(2/2)
叶蓁蓁喜欢吃面食,斋堂用的苏式面,纤细筋道,韧性十足,她更是喜爱。
苏式面不能煮久,火候很重要,煮久了面软趴趴的黏在一块就不好吃了。
斋堂煮面就一个炉灶,上面架着口大锅,大锅四周钉着竹条,竹条上架着捞面的竹篓。
煮面的小和尚动作麻利,将面投入到煮沸的水里,又迅速将隔了两三个的竹篓捞起,把面放进清汤里再递给另一个小和尚。
一个接一个的煮面又捞起,次序丝毫不乱,时间算的刚好,面汤也没有洒出来。
叶蓁蓁盯着自己的那碗面到了另一个小和尚的炉灶前,他舀了一勺素什锦便示意她可以端走了。
找到位置坐下便开始吃,先不要将素什锦搅散,而是从面中间夹。
细面加上素什锦满满一口,细嚼慢咽感受细面的滑韧和素菜的清新。
再喝一口面汤,领略汤底的淡雅。就是为了这口汤,才不要一来把素什锦搅散。
苏式面的汤底是面的灵魂,分红汤和白汤,但不论红汤还是白汤都含荤食。
寂空寺改了汤底,用的是萝卜,白菜,鲜蘑熬出来的素汤。
天天吃可能过于寡淡,但偶尔一回喝到如此清淡的汤底还是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洗涤。
细面上的浇头吃起来有点像罗汉斋,但菜的种类没那么多。
素什锦里有豆芽,香菇,雪里蕻,木耳,金针菜,荠菜,冬笋,酱瓜,百叶,烤麸十种,会按时节换其中一两种。
为了搭配细面还用了勾芡,因而吃起来味道有点罗汉斋的意思。
苏式细面得吃的快,不然面吸饱了汤汁就坨了,面也软了。
叶蓁蓁觉得第一口是最好吃的,好吃到她不敢先喝汤。而后细面打散了逐渐跟汤和素什锦融合,又是另一种味道。
吃饱后三人皆有些倦意,喝着寺里的清露懒洋洋地不想动弹。
“再不走越发困倦,我们走吧!”最后还是苏幕将一对懒主仆扯出了门。
三人见佛即拜,又面见了住持捐了香火钱。
叶蓁蓁问住持:“大师,我见寺中红梅开的甚好,吾母缠绵病榻无法前来,却念着寂空寺的红梅。不知住持能否折下一枝予我?”
“善,施主有此孝心属实难得。槛外植有一片红梅林,净尘,你领着施主前去取梅,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梅林内寒香扑鼻,叶蓁蓁选了一枝约莫三尺有余的红梅。主枝粗壮,旁枝没有多余的弯弯绕,只有几枝小的直挺分枝。
寂空寺的红梅颜色红的正,有些红梅虽也是红梅,却是偏粉,跟桃花的颜色差不多。
正夸红梅颜色好,天空落下豆大的雪点,叶蓁蓁对净尘说:“麻烦小师父走一趟,天落雪了您回吧!我们从这儿下山了。”
净尘没有言语,双手合十朝她一拜便目送她们下山。
三人只带了一把白绸油伞,叶蓁蓁看柳依依没有披风斗篷之类物事,只穿了毛夹袄,便想着让她撑着伞。
但依依想着小姐都没伞她怎能撑着,一时推拒不下。她只好说道:“我有观音兜呢,绑上便不怕雪了,你和苏幕都没有风帽,和她一起撑吧!”依依这才按下心思。
苏幕见她戴上同色观音兜,笑着说:“姐姐这昭君套倒是好看,有落雁之姿,抱个琵琶跟书上的明妃图一样一样的。”
“你倒会说话,什么沉鱼落雁,我看是庸脂俗粉差不多!”
“我家小姐自小便好看!”
“依依你别在大美人旁边吹嘘你家小姐!”
“嗯……苏幕姐姐和小姐是不一样的好看,但是都好看!”
“原来最会说话的是依依。”苏幕笑道。
从寂空寺后山下来,尽头便是鉴湖。
湖上薄冰乍现,冰花弥漫,t光雾茫茫。积雪铺满了通往碧波桥的石径,与水面薄冰连成一体。
远远望去,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湖,似是有座桥陡然浮现水面。
一行人撑着伞从石径缓缓前行,落在对岸行人眼中如同神妃仙子下凡,似是踏雪而来。
叶蓁蓁瞧对岸不止府上家丁,似乎有好几个人,待走近些看到一白衣男子撑着伞正对着她。
这么大雪不进亭子在外头做什么?她转头看向男子,可巧那人也正瞧向她,一时四目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