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2)
第二十七章
今天来交粮的村民们的心情尤其好,一是因为粮站工作人员态度的变好,第二个当然是因为今年的粮食收成格外的好,没有比这更让人愉悦的了。
“我们村的产量今年达到了二百斤,算是近三年来产量最好的了。”
“我们村比你们的更好一点,有那么一些地,每亩达到了三百斤。”
“我们村也是……”
在大家一片热切友好的讨论中,有那么一股声音冒了出来:“你们那产量都是小家子气,我们村那边最高可是到了四百斤。”说话的正是老村长的冤家对头-张胜利。虽然上次被坑了一把,但这次好容易出来放风,又忍不住嘚瑟起来。
不过不同以往的是,大家对他的话兴趣缺缺,不再是从前的热闹样子,但心底里对他们村的这个产量还是十分羡慕。
“何村长,你们村里的产量怎么样?”一群人见到老村长向这边走来,开始纷纷跟他打招呼。
“还行,跟大家提到的差不多,都差不多。”老村长不想过多参与这个话题,便打了几句哈哈。其实差的有点多,要论平均值和最高值,绝对是青山村。
今年的丰收瞒不了人,因此各个村的余粮卖的也不少,当然其中也包括青山村,他们村的余粮卖了三千多斤,不是最高的,但也不少。当老村长拿着单据去找会计领钱时,大约是今天见过太多人领余粮钱,人家也没惊讶,直接痛快的就把钱给了。
但对于老村长来说,这可是三百多块钱呢,能买点好的农具,然后再找人修一修队里的那辆拖拉机,能买点农药……在拿钱回去的路上,老村长浮想联翩,再联想队里存的那些粮食,有种回家偷着乐的感觉。
第一次入账这么一大笔钱,老村长心里高兴,直接大手一挥,找人买了一些不要粮票的猪骨头和羊骨头,然后回去再加上点蔬菜,给村民们熬点骨头汤喝。就连很来粮站的人,每个都分了三毛钱,就当是奖励。
为了以防万一,老村长回来后就跟村委的其他人统一了口径,防止真实的庄稼产量泄露出去。都是本家人,也知道这样的东西对自己有利,因此也没有人去做这个“叛徒”。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虽然对外保密,但自己村里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有所感觉,因此老村长也没有按以往的标准发放,而是在以前的标准基础上又加了十斤九零面粉,(就是一百斤小麦可以磨出九十面粉),即使是这样,村民们也高兴不已。
在村里,一般会进行两次分粮,一次是麦收后,一次是秋收后,虽然麦收后的这一次,只分粮没有分钱,但也足够让大家高兴了。
上次年集时的集体相亲,有的赶在年前年后就办了,有的想在了解了解,再加上现在麦收后,家里有点余粮,菜园里也有了新鲜瓜菜,又有人家开始操办起婚事,无论是男嫁女娶,都十分热闹。
但这中间又发生了个小插曲,就是住在村东头的张树一家的两个闺女张美和张丽因为嫁人的人选而产生了争执。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在年集的相亲上,那个男人先与爽利的姐姐看对了眼,两人便一直有来往,后来那个男人便直接到了女方家里帮忙干活。
对于这个年代来说,见过双方父母,男方又愿意到女方家里干活,在旁人以及家里人眼中,那活脱脱的就是未婚夫妻的节奏啊。
就在大家都十分看好这两位年轻人,等着吃他们的喜糖的时候,家里的小闺女张丽却不愿意了,她表示自己要嫁给姐姐张美的那个相亲对象-王志发,不说张美自己,就是家里人一听都炸了锅。
哪有这么办事的,要真是像张丽所说,她如愿嫁给王志发,那她以及张家的口碑都要坏了,她不能背上“坏女人”的标签。
但自小受家里宠爱的张丽可不愿意,就一定要任性的嫁给王志发,而且还亲自爆出了两人的“惊人内幕”:两人已经在河边的小树林里亲过嘴了。要知道,张美和王志发的接触一直都是克己守礼的,没有过逾越规矩的行为,没想到这下子反而让张丽“捷足先登”了。
而且张丽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可不止张家人听见,就连在张家商议婚事的王家人以及张家的左邻右舍可全都听见了,直接惊爆了一地眼球。
“之前一直听说小丽和一位男青年眉来眼去,但咱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和王志发搞在了一起,这可不仗义!”
“要说起来,我真是一点也不奇怪会发生这样的事,张丽打小就愿意跟她姐姐攀比,不合她心意了,就开始哭闹,非得把东西搞到手才甘心,如今看来,人也是一样。”
“怎么都在说女同志?怎么就没人说王志发那位男同志呢?他先跟人家姐姐处上了,那就好好处,怎么又勾搭上人家的妹妹了?”
“要我看啊,他就想像以前的地主老财那样左拥右抱,一天到晚的净想美事儿。”
“反正甭管男女,王志发和张丽两个人一个都跑不掉。”
站在张家外面的人议论纷纷,一开始还小声嘀咕,等到后面直接大声了起来,也不管这还在人家家门口呢。到了后来,院子里的人那是听的清清楚楚,当然了,脸色都跟锅底有的一拼。
“我不同意志发和张丽的婚事,要么就按照以前说的,志发直接和张美结婚,要么就直接一拍两散,一个都不娶。”
王母听到外面人的议论,脸色都发青了,要不是顾忌着名声,这张家的两个姑娘她一个都不想要。但为了让儿子不背上“陈世美”的名声,王母还是咬着后槽牙开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