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1/1)
第二十八章
男有情,女有意,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就勾搭在一块了。张丽的故意引诱,王志发心知肚明,但依然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了下去,这对两人来说并不无辜。
面对张丽的“威胁”,王母的脸色青了白,白了青,只要张丽真豁得出去,她还真是会有所顾忌。
因此,在张丽的强力威胁下,张丽和王志发顺利订了亲。随着张丽在村里的可以炫耀,本想低调的张美却又一次次被提起,陷入了舆论漩涡。
就在张美被舆论困扰的时候,村里的一位男青年周诚明主动跟父母一块找上了张家,想要提亲张美。当然了,周诚明是提前跟张美商量好的,并不是自己突然决定的。
细问之下才发现,原来,周诚明一直都喜欢张美,奈何他的年纪比张美还小三岁,张美一直把他当弟弟,并不会把他当成可以相处的对象。当王志发和张美处对象的消息传出来时,周诚明差点咬碎了自己的牙。就在他以为自己没有机会的时候,没想到张美和王志发掰了。这又给了他动力,又重新展开自己的追求攻势。
张美左思右想后,还是同意了嫁给他,至少周诚明一直坚定的站在她这边,又是同村,相互也了解,她知道周诚明的为人。既然张美已经决定,张家父母也由了她,闺女嫁的近点,他们看着也放心。
张美和张丽两人同一天出嫁,又成为村里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婚后过的是好是歹,也都是自己的选择。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就是两年过去,这两年的时间,青石村玉米和小麦的产量一直维持在亩产五百到七百斤左右,虽然比不了后世的产量,但也算很出风头了。当然了,这也是周南刻意控制的结果。
从去年开始,老村长通过自己的老战友请到了市里农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请他们把村里当成一个学习观测的试点,看一看为什么这里的玉米和小麦长势如此之好。
“老许,又去田里了,这大热天的,不等下午凉快一点再去?”老村长中午才刚从天地里回来,就见农学院的许老师带着学生就往小麦地里走。
“这可不能等,每个时间段都不一样,都得记录好,这可不是偷懒的事情…t…”许老师边说边往地里走,这小麦就快要成熟了,他们得再去看看。
来了这么长时间,许老师他们还真觉得青山村是快宝地,除了小麦和玉米之外,其它的农作物也长得挺好,尤其是那蔬菜瓜果都长得水灵灵的,咬一口,满嘴都是清甜的味道。站在地边上,看着地里的麦浪,许老师他们也是不由得会心一笑,又是一个好收成啊。
在麦收后,他们又对小麦进行了称重,最低的四百斤,最高的七百五十斤,比去年的七百斤还要高。另外,去年的时候,他们把一些小麦和玉米的种子寄到市里其它事宜种植的地方,虽然产量有所提高,但没有一处地方能达到六百斤的,数来数去,还得是青山村的产量最高。
趁着这一段时间,许老师和农学院的学生也回了一趟学校,汇报他们的成果。
“这么说起来,就是其它地方都比不上这个青山村是吗?”校长在看了他们的报告后,摘下眼镜问道。
“是的,在这方面青山村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虽然附近的村子也有灵星的地块出现高产量,但在数量上而言完全没有可比性。我建议,学校完全可以把青山村当做我们学校的试点,如果能在玉米和小麦的产量上做出进一步突破,咱们农学院也能扬眉吐气了。”许老师在青山村待了一年多,在这件事上有充分的发言权。何况,除了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之外,其它的农作物也长得不错,有利于开拓后续的学习种类。
“这事儿急不得,还得报上级批准,不是咱们想就能办到的。”作为农学院的校长,也肯定是想在农业这块露一脸的,但这事儿还是得慎重。
不过这边还没等校长考虑好,市政府那边便有消息说是想在青山村那里设立小型农场,专门培育小麦和玉米的种子,虽说不如青山村本地高,但确实比其它地方强啊,就算每亩地能多收五十斤,都能干不少事了,更何况这增加的可远不止五十斤。因此便有了设立农场的提议。
校长听说以后打算去市政府那边打探一下消息,正好他的一个学长在农业局工作,应该能听到一些风声。
“确实是有这种说法,先前在其他地方的试点的报告,我们也看了,平均增收一百五十斤左右,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当然了,这些都是选在了好的地块,因此等接下来,还会在一些贫瘠的地块做些试点,如果好的话,就亏会全面推广。
那么青山村这个地方就很重要了,咱们怎么得把它给保护起来。怎么,你们学校也对青山村有点想法?”两人平时关系不错,学长也适时的透露了一点消息。
“那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先前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青山村驻扎,获得了不错的数据。我们学校还想将它作为试点,培育出新的增产种子出来呢!”校长也没藏着掖着,把试点的事情直接说了出来。
“试点和农场的事情也不冲突,这样吧,我带你去见局长,你亲自向他汇报一下工作。”虽然有点晚了,但学长还是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于是,两个月后,周南也听到了要在村里建国营农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