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号炉的修复情况(1/2)
第二天一早,工厂的2号高炉前就聚集了不少人。
消息传得很快,连其他车间的工人都跑来看热闹。
毕竟,用一个年轻技术员的“土方子”来修复价值几十万的高炉,这在整个钢铁厂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沈良早早就到了现场,仔细检查着准备好的材料。
昨晚他几乎没怎么睡,脑海中反复推演着修复的每一个步骤。
虽然实验室测试成功了,但真正的生产环境要复杂得多,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失败。
“小沈,紧张吗?”老陈拍了拍他的肩膀。
“有点,”沈良坦诚地说,“毕竟这是第一次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王德昌阴沉着脸走了过来,身后跟着几个施工工人。
他扫了一眼沈良准备的材料,冷冷地说:“开始吧,我倒要看看你这个神奇的涂料到底有多厉害。”
2号高炉已经停产降温了两天,内部温度降到了400度左右——这是能够进行修复作业的最低温度。
再低的话,炉体结构可能会因为急剧冷却而出现问题。
沈良戴上防护面具,手持喷枪走向炉内。
高炉内部的环境极其恶劣,400度的高温让空气都扭曲变形,刺鼻的硫磺味和煤焦味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窒息。
“小心点,”老陈在外面喊道,“有问题马上出来。”
沈良点点头,开始仔细观察炉壁的损坏情况。
2号炉的问题比他预想的要严重一些——炉壁上有几条明显的裂纹,最长的一条接近两米,最宽处有三公分。如果不及时修复,整个炉壁都有可能垮塌。
“裂纹比报告中的要严重,”沈良从炉内出来,擦了擦额头的汗,“需要分三次施工,每次间隔两小时让涂料充分固化。”
王德昌皱着眉头:“三次施工?你之前可没说过需要这么长时间。”
“技术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沈良平静地说,“如果一次性涂得太厚,可能会在冷却过程中开裂。”
“又是可能,又是调整,”王德昌讽刺道,“我看你就是心里没底,在那里胡乱猜测。”
刘建国有些不悦:“老王,专业的技术问题你就别指手画脚了。小沈既然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
王德昌的脸更黑了。
在厂里,他一向是技术权威,什么时候轮到一个年轻人来教他做事?但偏偏他又确实不懂耐火材料的具体工艺,只能憋着一肚子气。
第一次涂料施工开始了。
沈良小心翼翼地将调配好的涂料喷涂到裂纹处,动作稳定而精准。
涂料在高温环境下迅速固化,形成了一层略显粗糙但十分致密的保护层。
“温度监测正常,涂层附着良好,”负责监测的技术员报告。
两小时后,第二次施工。
沈良在第一层涂料的基础上又喷涂了一层,这次的涂料配方略有调整,添加了更多的结合剂来增强附着力。
围观的工人们议论纷纷:
“你们说这能行吗?看着挺像那么回事的。”
“谁知道呢,反正咱们也不懂。”
“我觉得小沈这小伙子挺有本事的,你看他那操作,多专业啊。”
“专业个屁,我看就是瞎搞。真要是出了问题,停产损失谁来承担?”
第三次施工结束后,已经是下午三点。
沈良从炉内出来,整个人都被汗水浸透了,防护服上沾满了涂料和灰尘。
“现在需要等待24小时让涂料完全固化,然后才能开始升温测试,”沈良脱下防护面具,声音有些沙哑。
王德昌看了看表:“24小时?这意味着我们要损失至少三天的产量。如果你的方案失败了,这个责任你承担得起吗?”
沈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刘建国:“刘厂长,这是我写的技术责任书。如果修复失败造成损失,我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包括赔偿和处分。”
刘建国接过纸张看了看,上面用工整的字体写着详细的责任承诺。这让他对沈良更加刮目相看——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敢于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这种担当精神确实可贵。
“不用写这些,”刘建国将纸张还给沈良,“技术创新本来就有风险,工厂会承担的。你安心做好技术工作就行。”
王德昌在一旁冷哼了一声,但没再说什么。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憋屈——本来想看沈良出丑,结果人家表现得如此专业和负责,反倒显得他像个小人。
晚上,沈良回到宿舍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继续翻阅着从图书馆借来的技术资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24小时后的升温测试,才是验证修复效果的关键时刻。
宿舍里的室友李强好奇地问:“沈良,你这次要是成功了,是不是要升职加薪了?”
“升职加薪倒是其次,”沈良头也不抬地说,“关键是能为工厂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