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2)
该发言的都发言了。
叶蓦然这才一锤定音,“老板泡咖啡,暂缓,再调研调研,慎重;历史类,宫闱秘事、帝王生活、紫禁城秘史通过,首印七千,版税再降一个点,谈得下来就做。”顿一下,“继续。”
张红娇长舒一口气。还好。没有剃光头。虽然牺牲了一半,但头上还是剩了几根毛的。
轮到三编室了。吴冠朝林林轻轻点了一下头。李林林便说:“我们编辑室这次的选题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经典文学类,一个文史类,经典文学类我来说说。名家名作,一直都是我们的出版重点,名家的长篇小说的出版,又是重点的重点,现在问题是,名家的长篇作品,版本很多,新作,价格又太高,性价比其实是不合适的。于是,我们决定走一个折中路线。做名家,做长篇,选他们的长篇经典作品。毕竟这些经典作品已经经过时间考验,市场表现稳定,而我们这次在装帧和编辑思路上求新。做插图本,请著名插画家做插图。价格力求压得低一点。这样做出来的套书,是有收藏价值的。会成为一个经典版本。我们预计,短期内,这套书会畅销,长期看,会常销,会成为我们社的经典版本,对出版社的品牌建设有帮助。”
林林一口气说完才擡头。看叶社长的表情,平静安详。林林心放到肚子里,感觉有希望。
叶蓦然道:“都说说。”陈尔第一个表示赞同。熊慧敏没意见。其他分管领导,见势头一边倒,也都纷纷表示适合出版。朱子山还夸了几句,“咱们社就应该多出名家。”引得编辑们都给他白眼。净说些废话,谁都知道名家好,你得能拿到稿子呀!
选题通过。林林拿纸巾擦了擦手心。会场里陡然静默,陈志闯适时插入,用一种昂扬的语调道:“我来说几个文史类的选题。‘解读历史’系列,”说着,他不自觉打了个嗝儿,在座诸位哄然,志闯连忙又说,“抱歉抱歉,文史类图书,现在就要有亲和力,读者能读懂,像易中天,是吧,还有‘明朝那些事儿’之类。这类图书,还在势头上,如果我们及时跟进,比如推出唐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读者大概率会跟进。”
叶蓦然问:“稿子有了么。”
志闯忙答:“汉朝已经有了,唐朝、清朝还在路上。”
叶蓦然追问:“质量怎么样。”
“非常不错,作者是天涯论坛水煮历史的大牛。”
“论坛?”叶蓦然眼珠子快弹出来,“网络作家?”
危险。不用说,这口气很危险了。
林林明白领导们的鄙视链,传统作家在他们心中,必然比网络作家高出不知道多少段位。网络作家这个标签一说出来,就代表着地段,乌合之众。
一见风头不对,志闯连忙救场,“我们会把关,两个原则,一个是不能涂抹历史,一个是行文风格,底线是《万历十五年》那种。”他照搬吴冠的话。
“大家什么意见。”叶蓦然继续道。
庄重率先道:“这种书,吃不准。”熊慧敏是主管领导,不参与讨论。陈尔的意思是,先看稿子,最好是千字稿酬,如果走版税,不建议超过百分之七。志闯嗯嗯点头如捣蒜,看那意思,只要选题能过,他跪下来磕头都成。朱子山最后发言,“这类选题,我的意见是可以做,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读者确实有期待,看看其他朝代的事儿。市场还没有饱和。但这种书就得‘从快’。跟风也要会跟,赶紧推出来,赶紧卖。”
陈志闯对朱子山报以感激目光。会前他去找过朱主任,看来虚心求教和一包中华烟起作用了。
叶蓦然四望,道:“怎么着。”没人应答。领导班子成员屁股都往前挪了挪,目光紧随社长,以示跟从。叶蓦然又继续说:“先做三本,唐朝、汉朝、清朝,一定要严格把关。”
志闯唯唯称是。这选题算过了。
然后是四编室陈述选题。罗轩报了一本《学生实用病句修改大全》,作者有补贴,同时回购两千本。社委会当即同意了。马一鸣报的台版书,民国名家的一本回忆录,要价不算高。社委会也同意了。林林在旁侧不禁暗叹,怎么好的台版书,都被马老师拿去了。她选中的三本文学作品,报价过去,至今没有反馈。
戴琪报了两本公版书新作,《中国人的修养》《中国人的德行》,作者是蔡元培和傅斯年。没有稿酬,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有一定文化价值。社委会建议选本要专业。通过了。林林再次受教,公版书应该怎么做,戴琪给了她示范。
五编室过去做摄影书比较多。如今按照社里指定的策略,往生活类转。耿双华带领编辑室报了一套一百问系列,都是小册子,包括各种疾病的调理。社里建议跟一编室联合起来做。耿双华还报了一套人文地理的书,写长城和大运河的。陈尔力挺。最后勉强通过。姜艳玲的三本书,都是旅行类,通过了。林林觉得奇怪,这类书她不怎么看好,但姜主任强调是做图文。可能社里需要这个品类。吕薇是最后一个阐述。她报了一本外版书,跟玛雅寓言有关,近似于小说,需要翻译。叶蓦然吃不准,让大家判断。结果庄重、陈尔、朱子山、罗轩都表示有兴趣。社里也就高擡贵手,选题通过。
选题会结束。领导们先行撤退。编辑们回办公室放下书本,就一起出去找饭吃。这天中午,林林、吕薇、志闯、桃根凑份子吃了顿羊蝎子。心情好得跟能上天似的。不错,都有选题在手了。“干一杯。”志闯满上啤酒,碰杯。林林对吕薇,“有你的,搞上玛雅预言了。”
吕薇道:“我也不想做,可既然当了编辑,总得有活儿吧。”她永远这个论调。完全战略性烟雾弹。桃根问志闯,“咱怎么分,你要哪个朝代。”“解读历史”系列他们要合作。志闯想了想,说:“稿子还在组,先把中级考过去。”顿一下,又说,“通过了以后就能独立署名了。到时候,我汉朝,你清朝,剩下唐朝咱俩共同署名,怎么样。”桃根深表赞同。
吃着吃着,社内美编包茅不晓得从哪冒出来,他走到林林身旁,“姐们,听说你通过了一套插图本。”
林林举着啤酒杯,“有这事。”
“插图,封面设计,我包了。”包茅毛遂自荐,拍胸脯保证。其余仨人大笑。林林应对得却很沉稳,“这是我们主任的书,我回头问问他,放心吧,肯定力荐你。”说完这话,林林感觉自己多少有点虚伪,骗人家干吗呢,这么重要的书,怎么可能交到一个不着调的美编手里。可她究竟也不愿意得罪包茅。一个不怎么能干的人能在社里存活,还一活许多年,自有其道理。林林好像听吕薇提过一嘴,包茅他爹在文化系统,很有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