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1/2)
第091章
辛老爷子大惊,他忍不住看了一眼姜崖,甚至觉得对面这位所谓的白酒协会会长是姜崖请来的托儿。可再瞧瞧人家这房子门头,上面赫然写这市白酒协会几个大字,晕乎乎走进去也瞧见里面确实有办公人员,墙面上也悬挂着诸多奖章和奖状。看来看去,还真不像是假的。
许是太久窝在竹坑乡那个小山村,不知道山外发展情况,辛老爷子有些局促地听会长介绍自己。
“我们协会成立于1981年,算下来也有15年的历史。哦忘了介绍我自己,我叫毕建中,担任会长一职有五年时间。”这位名叫毕建忠的人看起来年岁不大,整张脸红扑扑的,像喝醉酒的样子,当然人现在是清醒的。
毕建忠说整个市大大小小的酒厂有几十家,做得比较大的当然首推赊店老酒。他听说姜崖一行刚从赊店镇过来,便笑问辛老爷子感想。
辛老爷子慨叹道:“人家咋能发展地那么好?”
毕建忠笑起来,“老爷子受刺激了啊!”
徐红霞和童逸民相视一笑,“不光老爷子受刺激,我们两个也受刺激。”他们夫妻两个这次来主要是和辛老爷子相熟,有他们陪着,老爷子比较放心。
他们抱着转一圈长长见识的态度,结果在赊店镇不光看到人家现代化整齐划一的酒厂震惊了,瞧见赊店老街上数不清的饭店招牌也震惊了。
姜崖在路上介绍说,省内有四个著名古镇,竹坑乡和赊店镇是其中之二,在明清时代可是齐名的。但人家赊店镇距离市区近,这十来年发展较快,一条短短不足一公里的老街上店面林立,来玩的人摩肩接踵……再回头瞧瞧竹坑乡,也就十一国庆假期这三天人多了些。
这次参观了这么一大圈,徐红霞夫妻已经不知足了,还想着有没有可能和赊店镇一样多来些人,让他们这些古镇土著也多赚些钱。
毕建忠听了之后也忍不住慨叹,赊店镇之所以现在走在前列,还是前几届的地方领导脑子活泛,思路开阔,引来外部资金投资本地古镇建设,尤其重视赊店老店这个白酒品牌,投了不少钱,而且牟足了劲在省级和中央级电视台和报纸打广告。
说到这里,毕建忠倒有些担忧。赊店老酒再怎么说从品牌价值上与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有一定的差距,虽然现在他们打广告打得特别厉害,甚至把广告打到了每年一度的春晚,可到底市场基础弱了点,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市场开拓能不能跟得上,销售情况能不能支撑起巨额的广告费是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了,他们现在已经走在前列,出现阶段性的问题也再所难免。”他站起来请众人前往负一层的酒窖。
不愧是白酒协会会长,一行人沿着楼梯走下去,还未见到酒就闻到浓郁的酒香。不过是拐个弯就来到酒的世界。四面墙壁上全摆着一排排的酒瓶。大家为之熟悉的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山西汾酒、四特酒等自然都有,细看过去,还有台湾金门的高粱酒、俄罗斯的伏特加酒等等不常见的酒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众的土酿果酒、本地黄酒等。
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多年份老酒,这些酒最好喝也最值钱。姜崖注意到酒窖的梁柱上挂着一个温度计和湿度计。这是为了时时控制好酒窖的温度和湿度,让老酒在时间的沉淀中越来越醇。
辛老爷子是爱酒之人,今天算是长了见识。毕建中爬上梯子,小心翼翼从最上一层储藏阁内拿出一瓶酒来。
这瓶酒酒身用的是老瓷,黑亮亮的,瓶口用泥封着,圆鼓鼓的瓶身上还贴着一张几乎被岁月湮灭的红纸,上面勉强可辨析出“竹坑香”三个字。
辛老爷子捧着细看起来,越看越心惊,“这是……”
毕建忠两眼簇亮,“这是我父亲多年前去竹坑乡在您家酒厂买的,这么多年还保存着。算起来也有四十年的历史。”
当时他父亲买了两瓶,其中一瓶已经招待亲友的时候喝完。他父亲和他一样一辈子嗜酒如命,当然也是品酒的高手,喝了这款竹坑香后,赞不绝口,说它酒味醇厚,后劲带着浓郁的粮食香味,喝起来厚重、沉稳,是典型的浓香型好酒。和川派的窖香浓郁、绵软甘冽以及江淮派的纯甜净爽不同,竹坑香喝起来兼顾川派和江淮派两者的特色,既有川派的陈香,又有江淮派的爽净,主打一个入口绵软,后味绵长。
这或许和竹坑乡的地理情况有关。它位于秦岭淮河一线,这个地处南北交界线的古镇,兼顾南北气候,酿出来的酒也有南北特色就不足为怪。
毕建中父亲喝了一瓶,留了一瓶。再后来老爷子去世,毕建忠每每看到这瓶四十年前的老酒就心里难受,实在舍不得喝掉,最后保存到现在。
辛老爷子听完也忍不住眼圈泛红。他叹了口气,说有一年冬天,有个从关外逃荒而来的汉子讨水到家门口。父亲心软,留他吃了饭。饭余,这汉子擡起头朝空中吸了吸口气,直接说这茬酒没酿好。父亲大惊,那年他三十来岁,从小在酒窖旁长大的他,最为熟悉的就是如何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酿出最地道的竹坑香,结果这个邋邋遢遢,饿得东倒西歪的汉子竟然说他酿的酒不行。
父亲自然不高兴,一定要这汉子说道说道。这汉子让他把酒端上来,他喝了后才能说哪里不好。彼时辛老爷子十来岁,见从小被人尊崇为酿酒大师的父亲被人质疑,非常生气。他当场斥责说这汉子怕不是故意骗酒喝吧。
汉子冷哼一声说要是他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任凭他们处置。于是父亲端上来好几瓶酒,其中不乏有年份的老酒,因为稀少,父亲也舍不得喝。
汉子喝了五年份的酒,一个字不说直摇头,紧接着喝了10年份的酒,还是直摇头,后又喝了20年份的酒勉强说了两个字:凑活,最后喝了50年份的酒,算是点点头说了两个字:还行。
态度之狂妄,让辛老爷子记忆犹新。
这人喝了酒,面不改色,直接走到高粱堆旁,上前捏了捏已经被粉碎的高粱,说这些原料粉碎得太细,容易发腻起疙瘩,而后又走到酒曲旁,又捏了捏,说这些曲香味也不够。彼时父亲面色涨红,质问他凭什么这么说。汉子也不恼,笑着让他看酒曲,说这种捏着不硬,内部湿润且边缘断面一点也不整齐的酒曲怎么可能曲香味足呢?
有道是“曲定香型”,酿酒过程中哪怕其他程序做到极致,如果酒曲不够好,不够味,酿出来的酒肯定不好喝。汉子又走到酒窖旁,这里面铺着六层酒糟,说幸好你家的酒窖历经好几百年,程序完整,质量稳定,出窖这一步没啥错。
都说千年老窖万年糟,浓香型白酒采用多次循环发酵的酒糟进行配料,汉子明着夸父亲,实则说他不过是仰着着老一辈传下来的酒糟才勉强做出点能喝的酒,可至于其他环节,如原料粉碎、制作酒曲等方面都不行。
试想当年年轻气盛的父亲听到这种话如何能忍?尤其他自持是老酒铺的少东家,彼时攒着股劲儿想把家族酿酒事业做大做强,只可惜造化弄人,新时代航运衰落,竹坑乡随之沉寂在历史长河中,连带着来酒铺喝酒的船工、商人都少了又少,他试图靠着一身的酿酒技艺,走出大山,走出竹坑乡,把酒卖到外地去,可这汉子的一番话生生把他的野心打击地七零八落t。
饶是如此,父亲依然不肯承认,提出让这汉子留下,待酿出他口中最好喝的酒后才能走。这汉子刚开始不同意,他要南下投亲,父亲三劝两劝,说只要他能酿出好酒来就送他南下投亲的盘缠。就这样,汉子在竹坑乡留下来,不肯睡床铺,只在酒窖旁,铺上麦稭垛子这么一趟,时时刻刻闻着酒窖的味儿,就这样盯了两个月终于酿出来了这批酒来。
出窖那天,浓郁的酒香味萦绕在整条街,久久不能散去。还未喝,就已经知道这酒有多好喝。这大概就是酿酒人都想达到的技艺水平。父亲迫不及待品尝了一口,而后又喝了之前自己酿的酒,两相对比,果然觉察出不同来。这汉子酿的酒醇正厚重,酱香味十足,滑入口腔时又不呛辣,喝下去后唇齿间依旧留香,同时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甜味。
原来这汉子竟然在原料里叫了些本地玉米。这在以前从未尝试过,至少父亲不知道除了高粱做为原粮外还能加其他作物。汉子说“高粱香、玉米甜、大麦冲”,甚至还有地方会在高粱里加豌豆,形成特殊的地域浓香白酒。
这汉子只说自己是关外来的,可看他的谈吐见解,怕是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父亲这才彻底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就是窝在竹坑乡的一只井底之蛙,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后来汉子拿着父亲赠送的盘缠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而延续了三百年之久的竹坑香又焕发了新样貌。
辛老爷子缓缓说着过去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姜崖、毕建忠等人听得入迷,哪能想到这瓶酒背后还有这样的过去。
只可惜即便竹坑香再次换发新样貌,时代变迁,不止辛家老酒铺,整个竹坑乡在丹江失去航运功能后全部落寞,成为被遗忘的普通山村,酒再好喝也无人问津,这些年要不是辛老爷子还默默支撑着,每年定量生产那么几大桶酒,怕是新家老酒铺早都成为历史烟云中的一抹。
毕建忠感叹了两句,话锋一转,“但竹坑香这酒真的没话说。说实在话,现在市场上太多用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又卖的便宜,咱们这些老品牌酒真是活路难啊。”
尤其这种勾兑酒喝不死人,还拼命打广告宣称自己也是老窖生产、古法工艺、原汁原味,不懂的消费者被蒙蔽,业内也愤恨这种做法,劣币驱动良币,肯定不利于整个白酒市场的稳定发展。
姜崖:“所以我们今天来就是想请毕会长指明一条出路。”
他提及现在整个竹坑乡都在积极主动发展旅游,有的和农业结合,有的和古村古街结合,还有像走在前列的金竹村则靠着后山的溶洞奇观走出一条溶洞+农村体验的旅游路子。他又提及国庆假期内竹坑乡举办了山歌赛初赛,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把徐红霞饭店的竹坑香都喝了个精光,甚至有人跑到辛老爷子的老酒厂买。只可惜竹坑香年年产量十分有限,很多人没有买到,扫兴而归。
说起这个,辛老爷子心中生出几分自豪,有几个看起来喝多很多种酒的男人跑来对着他一通夸,说没想到在竹坑乡这种地方能喝到这么正宗的浓香型白酒,陈香中不失甘冽,甘冽中又有一丝甜味,后味香味绵长,让人回味良久啊。
毕建忠听后沉吟片刻道:“现在白酒市场竞争压力十分大,即便像赊店老酒这样的大厂现在也在头疼怎么和贵州、四川那些厉害酒厂抢市场。”
白酒价位有高有低,高端白酒对应的消费者压根不怕花钱,便宜白酒对应的消费者只会买便宜白酒,现在市场上竞争争利空间最大的是中端白酒市场。赊店老酒野心很大,一直对标贵州、四川那几家酒厂,价位定得高,现在正处于高也高不上去,低也低不下来的尴尬局面。高端消费者不是十分认可它的品牌价值,低端消费者也觉得赊店老酒自己又高攀不起……
毕建忠不愧是协会会长,看问题一针见血。
辛老爷子忍不住坐着身体,洗耳恭听。
“想把竹坑香做好做强,要另辟蹊径啊!”
另辟蹊径?姜崖敏锐地听出他方才说要把竹坑香做好做强,并没有说做大。
“咱们竹坑香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说实在话,也只是在你们县,咱们市,有点名声。毕竟咱们好多年没有走出大山,好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号酒存在。”
毕建忠说得诚恳也实在,辛老爷子叹了口气。
“但咱们最核心的是什么?”毕建忠显然已经有了些想法,“咱们最核心的是酒好。竹坑香这款酒随便放到谁的面前,谁也不敢说不好!而且我觉得,即便是和市面上一些高端酒相比,咱们不管是从口感、香味还是入口、落口、尾净等方面都不差。”
他这番话说得几人心中兴奋起来。白酒协会会长都说竹坑香好,那自然就是好。
这可是专家评价啊!
姜崖笑起来,看着辛老爷子说:“老爷子,咱们最宝贵的当然是您脑子里的酿造方法,还有你几十年的酿造经验。”
这些平日里不起眼,不显色,没人关注的东西,却是稍不注意就会流逝的瑰宝。
童逸民皱着眉头,“好酒是好酒,可怎么才能卖得好呢。”
不说别的,他们夫妻两个经营一家乡上的饭店,还要投入不小一笔钱,夫妻两人日夜操劳,才能勉强糊口,挣一些辛苦钱。辛老爷子家的老酒厂,当然不可能像赊店老酒一样,盖那么大的生产车间,招聘那么多的人,铺天盖地去打广告,全中国去开拓市场……反正他这个脑袋是想不到有什么好方法能把老爷子这个老酒厂盘活。
毕建忠起身找了本漂亮的画册放到众人面前。封面赫然写着“张裕葡萄酒博物馆”几个大字。
姜崖知道张裕葡萄酒,这是中国当属第一的国产葡萄酒品牌,在民国时期就享誉全国。作为北纬37度全球最适宜种植葡萄的区域,我国在烟台也开辟了这样一块葡萄酒沃土,创建了这样一个优质红酒品牌。
其他人都不是很清楚这个张裕葡萄酒是什么,更妄论这个东西和博物馆加上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毕建忠打开画册第一页,上面的烫金文字讲述了张裕葡萄酒的百年发展历史,他简单讲述后,道:“前年我去了一趟烟台,拜访了张裕葡萄酒厂,这是他们在92年建成的博物馆……”
一座酒厂建博物馆?这可真是前所未闻。
毕建忠说自己当时也颇为震惊,仔细参观后,发现这样的设计还是基于张裕葡萄酒百年历史,浓郁的文化底蕴让它有这个资格建造博物馆。
众人凑在一起仔细看这本画册。
首先这个博物馆占地近四五千平米,包括地上和地下两个区域。地上部分主要展示张裕葡萄酒百年来的发展过程,通过地契、历史图片、不同年代的广告、报纸,当然还有各种获奖证书奖杯等,算下来有千件文物,从各个角度把张裕葡萄酒介绍给参观者。其中比较珍贵的文物有孙中山和张学良的题词,康有为的诗作等等。
其次,最能引起参观者兴趣的当然是可以亲身走进位于地下五米深的百年老窖。巨大的圆形葡萄酒酒桶近在咫尺,鼻息间全是甜酸的葡萄酒香味,眼睛看到的百年前那些用大青砖砌成的石壁,这种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知到它的震撼。
另外,这个博物馆非常重视与参观者的互动。在介绍完张裕葡萄酒的历史后,博物馆还非常详实地科普了葡萄酒的分类和酿造过程,告诉参观者白兰地和雷司令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北纬37度能种出这样优质的葡萄,同时博物馆还准备了各种主流葡萄酒的小瓶装,让参观者能在吸收知识的同时用真实的葡萄酒来印证新学的知识。
这是毕建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他情不自禁拍了下桌子,“我这个不爱喝葡萄酒的人,竟然在这个博物馆里感受到了葡萄酒的魅力,当场买了好多瓶。”
所以这个博物馆其实和竹坑乡举办的山歌赛一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支撑力量,而后目的还要参观者和参与者以各种方式掏钱,不管是掏门票,还是买特产,就是要挖空心思,把获取收益的目的巧妙地藏在这场文化大戏中。
那张裕葡萄酒博物馆最主要的目t的就是卖酒。说透这一点没什么不好意思,也无需觉得太直白。
人总要赚钱,与此同时才能谈文化,讲情怀。
姜崖心中有股热潮在涌动,其实在来拜访毕建中之前,他在心底隐隐约约已经有了些想法,但他想着自己毕竟对酒类不懂,怕搞砸了辛老爷子人家祖祖辈辈的心血,所以才跑来这里讨要真经。
毕建中拿出这本画册,讲了张裕葡萄酒的发展经验,这些竟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那咱们怎么整?也建个博物馆?那可要非常多的钱啊!”童逸民喊道。他是生意人,生意千千万,什么都离不开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