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2/2)
姜崖:“咱们比不过人家张裕葡萄酒财大气粗,历史醇厚,但他这个思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毕建中看向他,“小姜你说说看。”
姜崖沉吟片刻说他原本就在思考如何把竹坑乡明清一条街盘活。这个曾经的省内四大古镇如今发展最为落后,的确不容再落后下去。这次山歌赛让他看到的一点希望,游客对这种古街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浩渺的丹江孕育的关镇码头,曾经在这里发展繁荣的各种亭台会馆,香火旺盛的寺庙道观,当然也包括像辛家酒铺这样的特色店铺,都是这条古街的组成部分。游客来玩,除了看古色古香的建筑外,目前找不到什么地方体验古镇古街的生活,只是干巴巴地溜达一圈,半个小时就结束回去了。如何把游客留在这条街上,如何让他们体验这座丹江上游最著名的古镇,是盘活古街最核心的问题。
若是像辛家酒铺这样的老店能开门营业,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酿酒过程,并了解白酒历史,甚至参与搅拌原料,参与蒸馏封坛……说到这里,姜崖更兴奋了,“咱们竹坑乡那些原粮种植区,也可以利用起来。游客可以亲自体验种植高粱玉米等等,体验劳动乐趣……”
这是一盘大棋。不仅仅要把辛老爷子的老酒厂盘活,而且要把明清一条街都盘活。当然辛家老酒厂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就看接下来老爷子同不同意,还有投入资金从哪里搞来。
“这能行吗?”徐红霞率先提出质疑。在她眼里,卖饭就是卖饭,卖酒的就是卖酒的,怎么到了姜崖嘴里不能直直白白地卖饭或者卖酒,非要拐个弯跟文化挂上钩才行。
童逸民虽然觉得姜崖说得这个想法不失为好方法,可这中间的困难也太大了吧,他现在随便一想就能想出好几个:比如老酒厂要改造成容纳游客参观体验的地方,那需要钱来改造吧;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总要花钱打广告吧,还是需要钱来解决;辛老爷子眼瞅着六十好几的人了,身体和精力都有限,搞这么大阵仗他一个人肯定搞不定,这要请人来搞,肯定也要花钱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想想就头大。
辛老爷子听后半天也没说话,他拧着眉又把张裕葡萄酒博物馆的画册翻了好几遍。
倒是毕建忠听后忍不住夸赞道:“小姜,你小子年纪轻轻想法挺多,而且都挺好的啊。”
姜崖笑了笑,“那还是在毕会长的启发下我才有这么多想法啊。”
毕建忠看了看其他人,他也料到大家伙会存在怀疑犹豫的想法,他沉吟片刻道:“我们白酒协会的职责就是扶持白酒企业发展壮大,我们欢迎并支持像赊店老酒这样的大厂,我们更想扶持像竹坑香这样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本土白酒……”
他又拿出一份文件,“上半年我们协会抽出一定的自有资金,并且联合了熟悉的投资商,正好准备再扶持一些本土白酒品牌……赶巧了,今天遇到你们。”
*
回竹坑乡的路上,童逸民忍不住问辛老爷子,“叔,你心里到底咋想的?”
人家毕建忠会长诚心诚意说会出一部分投入资金,还会找一些感兴趣的投资商,把辛家老酒厂盘活,只要辛老爷子同意,愿意以辛家酿酒技术作为技术入股,就能保留辛家酒厂的牌匾,还能每年分红获利。这是双赢的结果,辛老爷子没说同意,更没说考虑两字。
辛老爷子只是叹气,把头转向窗外。
徐红霞用胳膊肘碰了下童逸民,“这么大的事总要想清楚才能做决定,你着啥急啊。”
童逸民当然有自己的打算。他早都眼馋金竹村靠着□□洞发展旅游赚了钱,只可惜他不是金竹村的人,身为产业办主任徐洪福的姐夫,他更不好意思提及去分一杯羹。今天姜崖提出的发展明清一条街的想法正中他意。他出生在这条街,耳边听到的永远是过去这条街多么繁华,可记忆里永远是那么萧条。他为了谋生开这个小饭店,养活一家人没问题,但赚钱发财那是别想。
这次国庆假期三天他们夫妻两个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游客,赚了过去一个月的钱,这点让他非常振奋,幻想永远每天都这样忙才好。
按照姜崖的设想,除了辛家老酒厂外,发展整条街,除了要整治环境,维护老建筑外,还要把沿街的店铺都盘活起来,什么裁衣店、香烛店、五香八味店、竹器店等等可能都会再现过去样貌,由此来吸引游客。那他家的饭店自然也要跟着一起提升改造。要是真有这样的发展机遇,他一定不会放弃。
辛家老酒厂占地面积最大,保护地相对完整,是整条街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它盘活不起来,整条街都发展都会受到阻碍。
姜崖:“是不能急。□□洞从计划到开园,已经算比较快的了,也耗费近一年时间。辛家老酒厂是老爷子的心头肉,自然不能草率决定。”
他是很着急,但也不能急在众人面前。尤其把老酒厂改造成为酒厂+旅游的模式,本身对于辛老爷子来说是新鲜事物,对于没有操作过的东西,人生来畏惧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他急也没用,如果劝说多了,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
回到乡里,姜崖向乡长葛兴国和主任徐洪福汇报完了这一行情况。两位领导当然是大力支持,既然人家白酒协会愿意出头来操作这件事,这对于竹坑乡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让姜崖继续做辛老爷子的思想工作。
出了乡长办公室,徐洪福把将姜崖叫到一边,笑道:“你这次山歌赛搞得好,昨天乡长去县里开会,被领导表扬了。”
姜崖也笑起来,“这可不是我一个人功劳。这是咱们乡上上下下的功劳。”
徐洪福哈哈笑起来,“行了啊。该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功劳。”
说到这里,他问道:“那个乡村大舞台是今晚八点在市电视台播放吗?”
姜崖点点头说是。山歌赛初赛结束后,驻扎在竹坑乡一个月的市电视台工作人员连夜赶回去,加班加点剪辑,总算把《乡村大舞台》先导期之《西河县竹坑乡山歌赛》搞定。姜崖也亲自去了台里盯着过了一遍,略微调整后,提交台里审核,最终敲定播出时间在今天晚上八点钟。
“太好了。去我家把我家的大彩电搬到乡政府院里,院子打开,请大家伙进来看节目。”
这是多少年没有的事。过去辉煌的竹坑乡永远只存在古书里,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的竹坑乡终于要鲜活地出现在电视台里,形成人们脑海里新的记忆。
姜崖连声说这个主意好,他让王学海赶紧去安排。
大喇叭在各村宣传,请大家今晚有空有时间的来乡政府大院集体收看节目。
听说有可能上电视台,大家伙都早早吃完饭,要看看到底那两个举着摄像头的人拍出了什么。
安庆生最起劲,还没到七点就喊着大家去乡政府大院看节目,还让老婆廖婶准备了桌椅板凳和零食瓜果。宋香巧领着婆婆和儿子也来凑热闹。竹茂德也在汤钦的搀扶下坐上拖拉机下山。
一行人刚到大院就看到梁有仙已经陪着乡长他们坐在一起,程宿、张建德夫妇等梁家山歌团的人围着几个乡领导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安庆生撇了下嘴,高喊道:“老梁书记,你这陪着乡长干聊,连个水都没有。考虑很不周到啊。”
他边说边让人卸货,桌椅板凳瓜果瓜子小零食麻溜摆好。
梁有仙气定神闲,看着安庆生,笑说:“我这不是想着你安老头肯定想得周到,我就不麻烦准备了。”说完伸手拿了个大t黄梨朝嘴里嘎嘣一咬,叫声说好吃。
安庆生气得半死,梁老头一辈子抠唆小气,就会占别人便宜。
还好乡长葛兴国喊着安庆生坐旁边,这才让他止住把人打一顿的冲动。
宋香巧把儿子塞到搜搜手里,起身招呼大家坐下。
“唉,姜崖跑哪去了?咋还没来?”她话音刚落,就看到姜崖陪着姜春来了。老袁作为护花使者也紧跟其旁。
“葛乡长,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茶话会都没你这丰富啊。”姜春笑道。
葛兴国赶紧指指安庆生,“都是安大老板的功劳!”
一句安大老板把安庆生拍得心花怒放,连忙喊着说坐坐坐。
不到七点半,乡政府大院坐满了人。竹茂德德高望重坐在第一排。山歌赛初赛前二十名选手很多人都赶来了。银峡村的姬条儿比竹茂德还大几岁,自然也被安排在第一排。
宋香巧:“我早上给历桃打电话,好不容易接通,她说还要下地干活,来不及赶过来。”姜崖点点头。雷家洼是竹坑乡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前几年才通电通电视,电话也只有山下那家小卖部才有。历桃一人养一家,着实艰难。
“她们村没有彩电,有黑白电视,一会她也能看到节目。”
姜崖说行。
月中天,夜露浓。
有凳子的坐在电视机周围,腿脚好的居高临下坐在院墙上,电视机被高高摆在正前方……众人高声阔语,言语从嘴里蹦出来,掉在地上都能砸出点声响。
“时间到了到了!”
“都别说话!”
“安静些!”
八点刚到,方才还在插播广告的电视骤然流淌出大家熟悉的山歌,那是戈明德作词的《丹江风光世无双》。
镜头里浩渺江面上鹜鸟掠过,水波荡漾出层层涟漪,初日的朝晖轻柔地铺散开来,天地交合,水光一色……摄像机捕捉到日出丹江的无敌气韵,就连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本地人也不一定见识过。
“丹江啊好呀嘛好风光啊,气蒸啊云梦江啊,波撼啊古关镇啊,百舸啊争流急啊,一夜啊可达汉江城啊……”
葛兴国越听越惊喜,“这是戈明德老师的声音。”
姜崖点头称是。当年省文工团带着戈明德老师作词的《丹江风光世无双》进京汇报演出,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巨大成功,由此这首歌流传开来,只不过经过动乱年代,极少人提及这首歌。包括戈明德老师本人也好多年没有再唱过这首歌。姜崖前段时间找到他,请他再开金嗓,把这首歌重新演绎一遍。戈明德遥想当年,入夜不睡伏案写词的场景,感慨万千,自然答应。
这时镜头闪过,只见戈明德老师站在丹江岸边,面对瑟瑟江面,振臂高唱,哪怕没有话筒、收音工具,全靠一腔热情和高超的演唱技巧,也把这首唱了半个世纪的山歌唱得浑厚有力,振心荡神。
“竹坑乡位于西河县西北70公里处,这里曾是兵家必经之地,被称作‘豫之屏障’、‘鄂之门户’、‘陕之咽喉’,这里有楚时的传说,汉时的草桥,唐时的舟楫,宋时的渔歌,更有明清时的繁华烟云。这里流淌过拉纤船工的汗水,贬谪诗人的残梦,也有呼朋唤友的各省商客,五里长街的沸沸扬扬……”
镜头穿过江面,回旋至明清一条街上,高低错落的风火墙如同黑白琴键弹奏着过去的风流,青石板上车辙长长,曾经迎来送往多少多少远客和近邻。
这两位市电视台的摄影师恰如其分地选择了一个烟雨朦胧的秋天拍摄古街,解说词里有多少当年繁华,镜头里空空无人的老街就有多少哀愁,为了对比,他们甚至还配上了模仿当年繁荣的市井声音,有叫卖声,有闲聊声,还有操着各种方言的生意经……只不过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过这个曾经被丹江河亲吻过的古镇,如今剩下的有残存的碑刻,被毁的石雕,还有一排排不知几经转手的古老院落。
解说词话锋一转,“我们《乡村大舞台》摄制组来到竹坑乡,古老的过去已然过去,崭新的现在已然发生。竹坑乡不甘心继续沉寂,他们在乡政府的带领下,搞旅游,谋发展,恢复古老寺庙,保护古老佛洞,未来还将虔诚供奉青秀和尚的肉身佛像……”
镜头持续闪过,有□□洞内堪比东海龙宫的溶洞盛景,有猴山法海寺庙的潺潺溪水,有千佛洞里神像低眸的瞬间,更有暂时被供奉在香严寺的肉身舍利。
葛兴国身为乡长看到此景又满意又激动,这算是把竹坑乡最能拿得出手的瑰宝,展示在全市人民面前。
镜头继续变化,金竹村村口那棵樟老樟树下,老人小孩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锻炼嬉戏,一派美好画面。袅袅炊烟中,镜头探进安庆生家,屋前屋后花团锦簇,房间内床铺数个,墙面上挂着游客们的好评字眼,厨房的大锅里,丹江鱼在葱香中翻滚着,廖婶喜笑颜开……
“哎呀,廖婶上电视了。”
“真厉害啊。”
廖婶脸红着,摆手说:“老了老了,不上相了。”
这时电视镜头骤然转到桃花沟里,树林下一头头强健的猪仔寻寻觅觅,用嘴巴拱着,正在寻找草里的虫子。
“竹坑乡积极发展复合式经济,经济林种植结合生猪养殖,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猪已远销外地……”
安庆生出现在镜头里,嘴里叼了根草,悠闲地躺靠着树下,正对着一群猪唱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