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我们走向康庄大道[九零] > 第092章

第092章(1/2)

目录

第092章

“哎呦我的树啊,快快长大啊,哎呦我的猪仔啊,快快长胖啊……”

众人哄堂大笑。就连平日里稳重的乡长葛兴国也笑得弯了腰。

安庆生不服气地哼道:“咋了?山歌就是想唱就唱。人家摄影师说了要我真情流露,真实表达。”

“是是是!”

“安大老板说啥都对!”

姜崖举起大拇指,“庆生叔不愧是做了三天大众评委,把山歌的真谛表现地淋漓尽致啊。”

安亲生知道自己唱得荒腔走板,但他在50分钟的节目里独独占了一分钟,管他咋样,反正自己露了脸,给自己争了光,其他的他才不会在意。好歹他花了大价钱,赞助山歌赛,总要做点让自己的开心的事。

梁有仙笑道:“老安头是越活越年轻了啊。”

安庆生见不得梁有仙老是对他阴阳怪气,“你不也是?”

还真是。镜头从桃花沟转到梁家洼村的溶洞。这里正在上演最近在市里大放异彩的山歌实景表演。高大的溶洞成为天然舞台,笼聚的空间是天然的传声器,张建德夫妇带着一众演员生动表演,激|情高歌……镜头攫取了几个高光时刻,包括最后那一刻上台的演员,全是朴实的本村人,真情演出,真情流露,最为打动人心。梁有仙作为演员之一,也上台唱了一出。

这下坐在电视剧前的梁有仙脸上也有光了,他专门算了下时间,镜头停留在梁家洼的时间可比金竹村的时间长,毕竟这部首秀节目是以山歌为主题,全乡上下也只有梁家洼村有专门的山歌团,而张建德夫妇又是这次山歌赛的第二名,镜头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格外多一点。

此刻镜头一转,转向了平浪宫。

“第一届西河县山歌赛正在竹坑乡激烈地角逐半决赛名额。来自三省五县的选手共计125人参加。这项最能反映竹坑乡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的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它用民歌连缀说唱形式来叙述故事,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爱情故事……”

这时,镜头一次闪过张建德夫妇所唱的《王婆说媒》、外乡人蒋志勇的《车水歌》、竹小蝶的《鲤鱼闹莲》、历桃的《劝十郎》……台上表演精彩,镜头也捕捉了在场观众的反馈,有人笑得合不拢嘴,有人看得差点从墙上掉下去,还有人不停地鼓掌,张张脸生动,个个人激动,台上台下交融展现,不过是几分钟的剪辑好似把人带到了比赛的紧张现场。

“哎呀,我上电视台里了。”

“也有我!”

“哪有哪有!”

电视机前的大家伙纷纷喊起来,后面被挡着的人也忍不住站起来踮脚看。

这时,电视上出现姬条儿的画面。老太太精神矍铄地站在台上,不屑地让人把话筒拿下去,还霸气地说以前哪有人拿话筒唱。

“共|产|党来了咱心欢喜。分田分粮又分地……”

老太太宝刀未老,唱得那叫一个婉转。唱完还不忘傲娇地自夸:“我现在依旧是一枝花。”t

漂亮的视觉画面夹杂着生动的村民生活,再来几笔像姬条儿这样的闲来随性表达,整个画面美感和喜剧感倍增,惹得台下人大小一片。

“竹坑乡山清水秀,负氧离子含氧量多,据调查目前全乡百岁以上老人有30多个,九十岁以上老人有百人左右,像八十多岁的姬条儿奶奶在竹坑乡只能算小辈。”

坐在电视前的姬条儿哈哈笑起来,“是。我是小辈!”

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旁白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一定是姜崖细心调整过的。他在为竹坑乡未来发展方向铺路,早几个月前他就提出要为竹坑乡申请长寿之乡的称号。没想到他还真去做了细致的调查,把全乡高龄人群摸底了一遍。

而且把长寿现场归结为竹坑乡生态环境好,饮食传统健康,当然还有竹坑乡随性休闲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镜头一转,充满争议的史小翠出现在电视里。

“说呀啊丹江哎哎呀咿呀,都说风光好呀哎呀呀……”镜头闪过她手中所持那件民国时的□□嗡,□□嘴里吐出琴弦,在史小翠的弹拨中发出雨后蛙嗡嗡鸣叫声。她又唱又跳,活泼生动,歌唱和舞蹈自成一体。

旁白没有多余解释,而是把镜头留给五位专家。专家们激动的表情,慨然的解释,还有抚摸□□嗡这件百年前历史遗物时的表情,这些不用细说也能知道为什么这期节目要把宝贵的时间留给这个叫史小翠的表演者。

“哎呀,她咋也能上电视啊?”

“咱们不是把她投出局了吗?她没进半决赛。”

“我听说他们夫妻两个已经去办离婚证了。折腾了半辈子总算啥关系都没了。”

“这有啥?专家都说她唱的别人不会,那就是第一,就该代表我们乡上电视。”

“对啊。我觉得这个女的唱的挺好的。”

初赛结束后这几天,关于史小翠的议论一直在发酵。她夜闯竹家祠堂,在竹姓列祖列宗面前大喊要离婚的事迹被传得哪里都是。她在祠堂里说的那些所谓的“疯言疯语”也被人们“津津乐道”。由此竹兴文当年那些恶习和作为也被传得有鼻子有眼。事情过去几天后,倒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这女人挺可怜。谁没事干不要孩子跑出去,要不是被逼得实在活不下去,哪能这么做?

当然一直对史小翠义愤填膺的多为男人,他们觉得要是谁娶了这样的老婆,就是千好万好,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而对史小翠开始改观的则是知道了实情的一些女人,她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发生她身上的很多事其实也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只不过她们没史小翠那么勇敢去反抗,而是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忍耐了下来。

或许是女人们之间天生的同情心在作用,对史小翠的非议倒是逐渐减少,提及她总会感叹一句:也是苦命人啊。

听说她还在外面辛苦工作省吃俭用攒了些钱,要在县城买房子,还要把一双儿女接到一起生活。这下更让众人对她的好感提升了。

镜头继续,摄制组还在台下采访了史小翠。

她把师父师娘如何传给她□□嗡的故事讲了一遍。本身她就长得风韵犹存,我欲见怜的,再加上这段历史令人唏嘘慨叹,真是说着伤心听者落泪。

“如果师父在天之灵知道我还能拿着他送给我的□□嗡上台表演给大家看,他一定会高兴的。”

镜头掠过平浪宫的屋顶,在山门两侧的楼顶停住。一侧楼顶挂着两个字:风平,另一侧挂着另外两个字:浪静……如今是新时代,大家摒弃过去的老思想,一门心思谋发展,当然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保持这样的风平浪静,大家伙的日子能越过越旺。

这时配乐再次变化,镜头来到明清一条街上,此时刚好是国庆三天假的大集,陕西的羊肉泡馍、河南的烩面、湖北的三合汤在同一桌上出现,更有人在一脚踏三省的界碑那里摆着桌子打这种“跨三省”的跨省麻将。

叫卖声、唱曲声、欢笑声渗透了每一处青石板转。

沿街有粉蒸肉、石子烙馍、神仙凉粉,一溜烟排满着,人群涌动着,时不时追着美食跑。

这时镜头钻进徐红霞和童逸民夫妻两个人开的饭店里。热气腾腾的烟雾中,一张张带笑的脸让人看了忍不住也裂开嘴笑。童逸民正在做竹坑乡最著名的粉蒸肉这道菜,他一边做一边解释,“咱们这里的粉蒸肉,可跟南方梅菜制作的粉蒸肉不同。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当地特有的玉米碜儿在锅内炒到焦黄,弹性十足的红薯粉条在水里泡软备用,童逸民不慌不忙将从猪肋腹部切下来的猪肉条入锅,葱花、姜丝、酱油倒入翻炒,瞬时锅内雾气升腾……

“哎呀,刚吃完饭这看得我又饿了。”

“童大厨厨艺那是没得比。光看着都觉得好想。”

“我好像闻到香味了。”

刚泡软的粉条也被倒入锅中继续翻炒,最后加入炒熟的玉米碜儿,炒到最后玉米碜中有肉,肉上又裹着一层玉米碜儿……童逸民专门把一碗调料递到镜头前,“咱们竹坑乡人实在,一点也不保留啊。粉蒸肉要想好吃,一定要加上香苜蓿。”

香苜蓿天生的清香味会无限增加人的食欲,让这道兼顾南北特色的菜,咸甜可口,香而不腻。

早都等在电视台前的童逸民满意地憨笑起来。那两位市电视台的摄影师能交朋友,他拿出珍藏多年的竹坑香招待得宾至如归,生生让两个年轻人喝出了对竹坑乡的感情。今天看来他们剪辑制作的时候确实表现出了对咱们的浓浓“爱意”啊。

吃饱喝足,人们又回到山歌赛的比赛现场,参赛人员一一上台,精心表演,土乡土色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人都是参与者”的宗旨。

在节目的最后,镜头摇到□□洞和梁家洼两个景区。游人如织,笑脸盈盈,旁白说道:“国庆假期间,竹坑乡新开的两处景区供接待游客万余人,农家乐接待爆满,土特产品脱销……”

摄影师是懂的,自己说好那不是真的好,镜头专门拦住几位来玩的游客,请他们讲讲感受。

“没想到这么好玩。我真的建议一定要体验一下□□洞的风洞装置,真的很有趣。其他没见过的。”

“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饭好吃。尤其那个花泥鳅汤真的好鲜。”

“会。我们会给亲朋好友推荐竹坑乡。”

镜头再次闪过,各种笑脸一一跳出,有树下闲聊老人的,有在古街上奔跑小孩的,有田间地头农汉的,还有那一张张在戏台下看山歌比赛的,所有的笑脸聚集在一起,成为一张“最开心”的巨大笑脸,镜头消失,字幕出现:第一届西河县金竹村杯山歌赛欢迎你。

来耍。

这广告打得直直白白,难得市电视台同意。

葛兴国拍着姜崖的肩膀,“小姜,做得不错。空手套白狼,还能套得这么精彩啊。”

姜崖不好意思地笑起来,“还是咱们乡有太多可说可道的东西……”

别看先导节目长达五十分钟,他和两位摄影师还有台里的编导们绞尽脑汁,筛选了又筛选了,精彩镜头还有很多,时间太有限实在没法塞进去太多。

即便如此,这次先导节目无疑是成功的,至少在节目结束的那一刻,响彻在乡政|府大院如雷的掌声证明了这点。

莫名的感动氛围骤然拉满,很多人鼓掌鼓着鼓着忍不住眼圈泛红。

对于过去的辉煌,若是只骄傲于那些存在历史记载中的,或者自傲于上辈的言语中的,咀嚼来咀嚼去,任凭如何说道,也无济于事,唯添更多悲凉。

只有将新的思想,新的方式,新的生活建造在厚重的历史之上,将泛着旧光的过去重新筛选,再次铸造,让其再现新彩,才是当务之急。

这次节目做到了。她带着浓郁的竹坑乡特色,向世人展示过去已然过去,未来已然到来。

新的竹坑乡必将走得更稳,也更稳。

姬条儿不停抹着泪,“能上电视这死了也值了。”

“啊呸呸呸。您老还要活到一百岁呢,以后上电视台的机会多了去了。说不定还能去省里、北京t表演呢。”宋香巧笑道,赶紧拿来手帕给老太太擦眼泪。

“小姜同志,还有啥办法看回放不?”

好多人一听纷纷附和。

姜崖笑着说他已经想到这件事,已经在跟台里的领导沟通这件事,看能不能转制一个录影版,想看的可以来乡政|府看……有些事他没说透。这节目虽然录制的是竹坑乡的风土人情,可版权在人家市电视台。能免费拿来一个录制版已经不容易,当然不能人手一份。

葛兴国猜到姜崖的顾忌,他给徐洪福耳语了几句。徐洪福点点头说好。

既然这节目拍的这么好,完全可以作为竹坑乡的宣传片,葛兴国以后出去谈项目就可以先给投资商先放一遍,不用他再絮絮叨叨说来说去,竹坑乡到底咋好,都有啥,看片子就全知道了,而且还是图景似的,更为直观。

既然这样,他不如向市电视台多买几套片子,事半功倍的事当然要舍得花钱。

节目结束后,众人仍旧依依不舍,嗑着瓜子唠着嗑。

姜春熬不住,要先回。老袁赶紧起身,姜崖拜托他看着点路。

宋香巧八卦心骤起,小声问:“你妈这是要焕发第二春啊。”

姜崖笑起来,“那是好事啊。我当然支持。”

宋香巧啧啧两声。她公公去世的早,婆婆一门心思扑在儿子身上,她这个做儿媳的也不好提再给她找个老伴。跟老公竹正业提过两次,被他呵斥得半死。像姜崖这样看得开的男人还真是少。

要说女人自己不心疼自己,那外人更不能心疼自己。她看着怀里的儿子,越发觉得不管咋说,自己要先把工作做好,指望谁都不如指望工作带来的依靠感强。

-

1996年10月12日晚上,市电视台上在黄金时间八点档播出了《乡村大舞台》先导节目《西河县竹坑乡山歌赛》。这节目既没有提前铺天盖地的预告,也没有什么大牌广告在播出前后挂着,只是突然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三晚上,恰好电视台前面播出的《神雕侠侣》刚好播完,中间有这么一天的空档期,电视台索性把这个没花多大精力和成本的节目放上去。

别看竹坑乡乡政|府大院里这天晚上热闹非凡,其实市电视台并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仅是为了年终述职时不用被领导们骂只会播港台剧,勉强撇出点空档播出而已。

结果播出第二天,首先台长办公室座机被打爆了。先是市宣传部的部长打来电话,当头第一句就是昨晚这节目是谁的主意?台长一愣,他压根没上心,只是让副手有空过了下节目,难不成里面哪些画面触碰了红线?他也不能把这事推到手下人身上,只能说是台里的决定。反正不管发生什么事,他这个第一责任人永远逃不掉。

部长连说两声好。台长更懵逼了,这语气咋听不出来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时部长才说刚才分管宣传的副市长打来电话,说这节目创意好,拍得好,把竹坑乡这个古镇的风土人情拍得鲜活生动,而且紧扣当前市里大力推进旅游发展的思路,尤其节目里强调西河县是生态大县,竹坑乡又是生态大乡,走了一条生态+农业+农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台长:“……”还是大领导会总结,会拔高啊。

他连说是是是,说西河县尤其这个竹坑乡最近一年动作频频,很多发展思路比较新颖,所以他们才去拍了这次节目。说完,台长自己在心里给自己点了个赞。不愧是在台长位置上浸淫多年,急中生智直接把自己的格局顺着擡高了起来。

果然部长听了很高兴,说电视台是市宣传的主要平台窗口,一定不能等靠要,要打开思路,突破局限。台长连连点头,哪怕知道部长看不见,终于想起来手下人当时跟他提过昨晚的节目不过是先导节目,试水而已,要是表现不错,以后可以推广全市的农业农村发展……部长一听,更加高兴,说一定要把这个《乡村大舞台》办成咱们市的特色节目,如果需要市里支持他来协调。

放下电视,台长这才发现脑门冒了一脑门的汗,他赶紧起身去喊副台长过来。刚走到门口,电话又响起来了,竟然是市办公室的电话。

有了前一个电话的铺垫,台长这次从容多了。办公室秘书说□□昨晚看了节目,认认真真从头看到尾,觉得很不错。领导有几个想法让他转告,第一,这样针对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节目值得推广;第二,节目形式可以更多样,除了纪录片形式外,还可以搞成农村名人采访啊,农业经济模式推广啊,农业技术大比拼啊;第三,竹坑乡自下向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旅游,举办山歌赛,这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还这么有斗志,这就是大家学习的标杆,建议电视台再多做几期节目。

台长额头上的汗出的更多了。领导夸赞是好事,领导关注当然也是好事,可领导交代的任务要是没完成,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

这节目到底好在哪里啊?□□和副市长亲自交代……还没等他想明白,副台长急急冲进来,喊道:“爆了爆了!”

大清早台长茶没喝一口就被连连惊吓,恨不得拿书砸过去让副台长闭嘴。

“昨晚的乡村大舞台收视爆了。同时段比兄弟台的收视率都要高。跟咱们之前播出的那些港台剧收视率齐平啊!”副台长急急道。

台长睁大眼睛,站起身来径直往外走。

越过走廊,拐弯下去,播放大厅内导播室那边电话接连响起,大家伙忙得不可开交。

“好多人打电话过来,问昨晚的节目还会重播吗?还会有下一期吗?”

台长皱起眉头,“你别告诉我这些你压根没安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