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七集:暗夜星火

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七集:暗夜星火(2/2)

目录

经过一番询问,他们得知这个人是当地的地下党员,名叫赵大刚。他一直在关注着红军的动向,得知红六军团被围困后,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机会来帮助他们。“我知道一条秘密的小路,可以绕过敌人的包围圈。”赵大刚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任弼时和肖克听后,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但他们也不敢轻易相信,毕竟事关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部队的生死存亡。经过详细的询问和对赵大刚身份的核实,他们最终决定相信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选择了信任,选择了希望。

在赵大刚的带领下,红六军团大部队开始沿着那条隐秘的小路前进。小路崎岖难行,两边都是茂密的丛林和陡峭的山坡,仿佛是大自然设下的重重障碍。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前进,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惊动敌人,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而李达率领的部分红军在与红三军会合后,继续向枫香溪前进。一路上,他们感受到了红三军战士的热情和关怀,两个军团的战士们互相交流着战斗经验和生活趣事,仿佛多年的老友,那温馨的场景,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显得格外珍贵。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分享着对未来的憧憬,仿佛忘记了战争的残酷。

当他们到达枫香溪时,贺龙早已在那里等候。他看到李达,大步迎上去,蒲扇似的大手一把攥住李达的胳膊:“可把你们盼来了!”李达看着贺龙眼角的红血丝,心中一阵感动:“贺军长,我们......没辜负中央的嘱托。”他们的眼神交汇,传递着信任、感激和坚定的信念。

贺龙带着李达等人来到村里,安排他们休息,并让炊事班准备丰盛的饭菜。李达看到村里的百姓们对红军非常热情,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和蔬菜来支援他们。一位老奶奶拉着李达的手说:“红军都是好人啊,你们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百姓们的热情和支持,让红军战士们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他们深知,自己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这些善良的百姓。

在枫香溪稍作休息后,李达等人准备去与任弼时、肖克率领的大部队会合。他们带着红三军提供的物资和情报,踏上了新的征程。这些物资和情报,将成为他们与大部队会合的重要助力,承载着红三军战士的深情厚谊与对胜利的期盼。

而此时,任弼时率领的大部队在赵大刚的带领下,正艰难地穿行在密林之中。这条秘密小路比想象中更加崎岖,脚下的碎石硌得人脚掌生疼,两旁的荆棘不时勾住战士们的衣角,稍一用力,便是一道深深的口子。赵大刚在前面开路,他手里握着一把柴刀,不停地劈砍着挡路的藤蔓,额头上布满了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瞬间被吸干。

“大家跟上,前面就是鹰嘴崖,过了崖口,就能甩开敌人的主力了!”赵大刚回头喊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充满了力量。战士们咬紧牙关,相互搀扶着前进,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掉队。一个年轻的战士体力不支,踉跄了一下,身旁的老兵立刻伸手扶住他,将自己肩上的步枪往自己这边拉了拉,分担了一部分重量。“撑住,小子,到了根据地,让你喝够米汤!”老兵的话语简单而有力,像一剂强心针,注入年轻战士的心里。

队伍行至鹰嘴崖下,抬头望去,只见崖壁陡峭如刀削,仅容一人通过的石缝中,阴风呼啸,吹得人站立不稳。赵大刚率先爬了上去,他趴在崖边,扔下一根粗麻绳:“抓牢了,一个个上!”战士们轮流攀爬,每个人的动作都小心翼翼,手脚并用,指甲深深抠进岩石的缝隙里,磨出了血泡也毫不在意。任弼时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每一个战士的生命都弥足珍贵,而他们此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崇高的革命理想。

就在最后一批战士即将爬完鹰嘴崖时,身后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敌人追上来了!”侦察兵急促的喊声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肖克一把将任弼时推向崖口:“政委,你先走!我来断后!”任弼时回头看了一眼肖克,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却还是坚定地说道:“注意安全,我们在崖那边等你!”

肖克转身,拔出腰间的驳壳枪,对着冲在最前面的敌人扣动了扳机。“同志们,跟我上!”他大喊一声,率先冲了出去。战士们纷纷调转枪口,与敌人展开激战。子弹呼啸着穿梭在山谷间,打在岩石上,迸出一串串火花。一个战士被子弹击中了腿部,他咬着牙,拖着受伤的腿,依然坚持射击,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赵大刚在崖上急得直跺脚,他看着边的战士喊道。两挺机枪很快架设完毕,对着敌人的阵地猛烈扫射,暂时压制住了敌人的攻势。肖克抓住这个机会,大喊:“撤!”剩下的战士边打边退,迅速向崖口靠拢。

当肖克最后一个爬上鹰嘴崖时,他的胳膊被流弹擦伤,鲜血浸湿了衣袖。他顾不上包扎,对任弼时说:“快撤,敌人很快就会绕过来!”队伍再次出发,沿着崖后的小道快速前进,身后的枪声渐渐远去,战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

天色渐亮,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大刚指着前面一片开阔的山谷说:“穿过这片山谷,就是青杠林,那里有我们的联络点,能给大家弄点吃的。”战士们听到“吃的”两个字,眼睛都亮了起来,脚步也轻快了许多。连日来的奔波与战斗,让他们早已饥肠辘辘,胃里空荡荡的,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揪着。

到了青杠林,联络点的老乡早已得到消息,准备好了红薯和玉米。战士们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任弼时接过老乡递来的红薯,看着老乡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感激。“老乡,又给你们添麻烦了。”他说道。老乡摆摆手:“客气啥,你们红军为我们打土豪、分田地,我们感激还来不及呢!”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军民之间鱼水情深。

就在这时,一个侦察兵匆匆跑来:“政委,萧师长,发现敌人的骑兵!”战士们立刻放下手中的食物,拿起武器,警惕地望向谷口。任弼时眉头一皱:“看来敌人是不死心啊。赵同志,附近有没有其他的路?”赵大刚想了想说:“有是有,就是要穿过黑风口,那里地势险要,容易埋伏,但也能避开骑兵。”

“就走黑风口!”任弼时当机立断,“肖克,你带一个营殿后,其他人跟我走!”队伍再次出发,向黑风口挺进。黑风口果然名不虚传,狭窄的通道两侧,是高耸的山壁,阴风怒号,仿佛有无数鬼怪在暗处嘶吼。战士们屏住呼吸,快速通过,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当队伍安全通过黑风口,到达开阔地带时,大家才发现,肖克带着的殿后部队还没有跟上来。任弼时心急如焚,正要派人回去接应,就看到远处的山林中,出现了熟悉的身影。“是萧师长他们!”一个战士喊道。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纷纷迎了上去。

肖克见到任弼时,笑着说:“让政委担心了,那些骑兵被我们引到了岔路口,估计现在还在转圈呢!”他的脸上沾满了灰尘,胳膊上的伤口还在渗血,但眼神却依旧明亮。任弼时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简单的三个字,包含了太多的信任与赞许。

队伍继续前进,一路上,他们又遇到了几次小股敌人的骚扰,但都被英勇的战士们击退了。赵大刚对这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总能带着队伍避开敌人的主力,找到最安全的路线。战士们的体力在一点点恢复,信念也越来越坚定,他们知道,离与李达会合的地点越来越近了。

而李达这边,在枫香溪休整后,便带着红三军的战士们按约定路线进发。王大石头走在队伍前头,不时用砍刀劈砍挡路的荆棘,嘴里还哼着红三军的行军小调。“李参谋长,按这速度,天黑前准能到三角滩!”他回头喊道,阳光照在他脸上的伤疤上,显得格外有精神。

李达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他知道,任弼时和肖克带着大部队一定在克服重重困难向这边赶来,此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期待与牵挂。队伍行进到一处山脊时,他让侦察兵爬上最高的松树了望,自己则拿出地图,在石头上铺开,仔细核对路线。

“参谋长!看到信号了!”侦察兵从树上滑下来,兴奋地喊道,“是我们约定的红布条,在前面山头晃呢!”李达猛地站起身,顺着侦察兵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远处山头上,有个小红点在风中飘动。他心中一热,对战士们喊道:“加快速度!大部队就在前面!”

战士们顿时来了精神,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许多。当两队人马终于在三角滩的河滩上相遇时,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作了激动的泪水。任弼时和李达紧紧相拥,肖克拍着王大石头的肩膀哈哈大笑,战士们相互拍打着彼此的后背,诉说着分别后的经历,河滩上充满了久别重逢的喜悦。

赵大刚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任弼时拉过他,向李达介绍:“这位是赵大刚同志,多亏了他,我们才能顺利突围。”李达紧紧握住赵大刚的手:“赵同志,谢谢你!你是我们的功臣!”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三角滩上,将红军战士们的身影拉得很长。队伍稍作休整,便向着木黄的方向前进。一路上,红六军团和红三军的战士们并肩而行,歌声与口号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在宣告着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