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南朝商队与密探(2/2)
快船靠近货船,士兵仔细打量着甲板上的人,目光在李虎等人腰间的包裹上停留片刻——那包裹的形状,像藏着短刀。他们没多问,转身回禀:“将军,他们说是南境商队,带了赤铜矿等货物,看起来数量不少。”
杨浩宇挥挥手:“让他们靠岸,所有人不得下船,待查验后再说。”
当货船缓缓驶入码头,李虎等人彻底惊呆了。码头的地面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材料,平滑如镜,连一丝裂纹都没有,脚踩上去硬邦邦的,不像石头也不像木头。远处的城墙也是同样的材料,光溜溜的看不到一块砖缝,高达三丈,墙头上的士兵手持弩箭,箭尖闪着寒光,连城墙的垛口都修得方方正正。
“这是什么石头?”王浩喃喃自语,伸手想去摸码头的地面,被身边的士兵拦住了。他走遍南境,见过青石铺的路、金砖砌的殿,却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建筑,那材料泛着淡淡的灰光,像被雨水洗过的天空。
杨浩宇带着士兵上船查验,军靴踩在舱板上发出笃笃的响。他目光扫过赤铜矿,红布里露出的矿石泛着金属光泽,又看了看李虎等人,后者正假装整理扁担,眼神却在偷偷打量四周。“我们大王有令,外来商队只能在永夏寨交易,不得继续上行。”
李虎心里一沉,刚想找借口争辩,王浩已经笑着应道:“没问题,没问题,就在这里交易就好,能做成生意就行。”
没一会儿,负责查验的士兵返回,对着杨浩宇行了个礼:“连长,货物没有问题,赤铜矿纯度很高,还有铁矿和布匹,都登记在册了。”说话的是刘二,他手里拿着本账册,纸页洁白,字迹工整。
“行,让他们下船吧。”杨浩宇点点头。
王浩和李虎等人这才从船上下来,脚刚踏上码头的混凝土地面,李虎就愣住了——这地竟带着点日光晒后的温热,硬得像铁。他假装整理裤脚,用指尖轻轻一摸,触感冰凉坚实,比南境最硬的青石还结实。双方人员在码头的凉棚下对货物进行交涉,凉棚的柱子也是那种新材料,刷着白灰,看着干净得晃眼。
杨浩宇让人清点货物,又拿出清单:“你们的赤铜矿按市价每石八两收,铁矿每石五两,布匹和粮食也按清单算。你们要的精盐、瓷器,永夏寨的存货不多,得等明日从城里调过来,保证足量。”
双方核对清单时,李虎趁机观察四周。码头的仓库是方形的,墙面上刷着白石灰,也是用那种未知材料建造,门口的士兵背着奇怪的武器,枪管黑黝黝的,闪着金属光。他悄悄掏出麻纸,借着低头系鞋带的功夫,快速画下仓库的形状,又在武器旁打了个问号,旁边注上“黑管,似武器,反光”。
入夜后,商队被安排在码头的客栈休息。客栈是砖木结构,却异常整洁,连床板都打磨得光滑。李虎借着解手的机会,溜到院子里,用手指抠了抠墙角的混凝土。指甲都磨疼了,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像没擦干净的粉笔印。“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他喃喃自语,心里升起一股寒意——南境的夯土墙用指甲都能抠下块土,可这玩意儿,简直像天生就长在这儿的。
杨浩宇回到寨内,立刻在灯下写了封信。信里详细描述了商队的情况,特别提到那些有军人站姿的“护卫”,字里行间透着警惕。他把信念给亲兵听了一遍,才封进竹筒,交给快马:“连夜送回华夏城,务必亲手交到王子手里。”
华夏城的朝堂上,陈胜看着信,眉头微皱。殿内的檀香袅袅升起,在他眼前绕了个圈。“南侯王倒是消息灵通。”他把信放在案上,“告诉杨浩宇,按规矩交易,盯紧那些护卫,别让他们到处乱逛,尤其是制造司的工坊和军营,绝不能让他们靠近。”
大臣们齐声应和,陈胜却望着窗外,心里盘算着:南境的铜矿倒是不错,正好能用来造新的铁器,尤其是火炮的炮管,正缺这种高纯度的铜。只是这南侯王,派个商队都带着军人,怕是没安好心……
次日一早,杨浩宇带着货物来到码头。精盐装在陶罐里,罐口封着红布,瓷器用稻草裹着,层层叠叠码在推车上,推车的轮子是橡胶做的,滚动时几乎没声音。与商队的赤铜矿一一交换时,王浩清点数目,手指划过账册,眼里闪着满意的光。李虎则盯着码头的地面发呆,想起出发前周文彬的嘱咐,忽然明白——这永夏寨,怕是真的攻打不下来,光是这奇怪的材料,南境就造不出来。
交易完成后,杨浩宇站在码头,看着货船缓缓驶离。船帆在晨光里越来越小,像飘远的白云。他知道,这些南境人回去后,定会带来更多动静。永夏寨的城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守护着身后的土地,也守护着华夏朝的秘密。
李虎站在货船甲板上,回头望着越来越小的永夏寨,把麻纸小心翼翼地折好,塞进竹筒,再用蜡封了口。他知道,这趟差事带来的消息,足以让南侯王震惊不已——华夏朝的强大,远超所有人的想象。河道的蜿蜒曲折仿佛是华夏朝设下的第一道屏障,而永夏寨的坚固,则像一把出鞘的利剑,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心生寒意。